
张莉(左二)与《有情:2024中国女性散文选》部分作者

杨舒羽
阅读提示
《平静的海:2024中国女性小说选》与《有情:2024中国女性散文选》首发分享活动在北京 SKP 成功举办。分享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进行小说年选和散文年选的分享。此次首发分享活动为女性文学的交流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展现了女性文学的蓬勃生机。通过作家们的分享和交流,可以看到女性文学在题材、视角和写作手法上的不断创新,也可以看到女性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舒羽
3月28日,《平静的海:2024中国女性小说选》与《有情:2024中国女性散文选》首发分享活动在北京SKP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知名作家、学者以及文学爱好者,围绕女性文学创作展开深入探讨,展现了当下女性文学的多元风貌与发展趋势。活动现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作为本场活动的主持人,在开场与读者分享了年选从书名的敲定到封面设计等出版过程中的点滴故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年选”所坚守的品质与深度。自2019年起,女性年选从最初的寂寂无名,逐渐发展为拥有独特书名、深厚底蕴和鲜明标准的文学品牌。分享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进行小说年选和散文年选的分享。
在上半场《平静的海:2024中国女性小说选》分享环节,徐小斌率先分享了入选小说《隐秘碎片》的创作历程。她表示,该小说源于碎片化构想,在创作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短片写作模式,采用碎片化写作手法,每一个小故事的结尾都颠覆前文,形成莫比乌斯环式结构。这种创新的写作方式获得了《北京文学》的青睐,还被认为创造了新的文体。徐小斌在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不断转换风格,进行各种文本试验,她以赫尔曼·黑塞的话自勉,始终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辽京的《肾上腺素》同样备受关注。她回顾自己从2019年开始写作,在这6年时间里,对写作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肾上腺素》中,她尝试从男孩视角讲述故事,围绕两个女孩不同的人生轨迹展开,探讨大环境对人物内心小世界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习惯外界制造的刺激后,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自己和未来生活。通过有限的人物和细节,展现出更广阔的外在空间。这种尝试为女性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蒋在的《初雪》则聚焦于女性的原生家庭创伤。小说讲述了一位北漂女性被裁员后,面对父亲去世需签字确认的故事。以初雪作为背景,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融化与接纳。这种在创伤中寻求和解的主题,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成长。作为年选里最年轻的“00后”作者,胡诗杨分享了《土地的飞行》的创作初衷。她认为新女性写作应指向更辽阔的气象,突破私人化写作的局限。尽管自己人生阅历有限,但她通过观察身边的女性亲属,以独特的视角讲述外婆的故事。通过学习外婆的方言,打破语言区隔,逐渐了解外婆充满波折的人生。淡豹作为女性文学的重要参与者,她分享了自己与女性文学的渊源。2020年初,年选主编张莉老师在《十月》杂志做女性文学专号,淡豹在参与线上讨论中受到极大鼓励,从此更加积极地投入写作。她高度评价了今年的小说年选,认为其中的作品细节丰富、写法多样,展现了女性文学的魅力。张莉老师在点评环节指出,所有女性写作都有其价值,个人写作只要写得好同样出色,个人写作与公共写作并非对立,而是文学写作的不同部分。胡诗杨的作品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对外祖母这代人命运的关注,展现了时代新女性的故事。
在下半场《有情:2024中国女性散文选》分享环节,程黧眉率先分享了《耀景街16号》的创作背景。她在文学家庭长大,见证了九十年代文学的辉煌,这篇散文回忆了那段充满文学理想的岁月,表达了对文学未来的憧憬。在她看来,尽管文学的时代氛围已发生变化,但文学的理想光辉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刘琼的《北京往事》以独特视角讲述了SKP的前世今生。作为北京移民一代,她以自己为圆心,描绘生活和工作周边的变化。写作过程中,她受到他人对北京区域定位的启发,不仅写SKP,还延伸到自己生活的大院,展现出时光记忆的信息。刘琼认为,女性写作在细节捕捉和感受投射上具有独特之处,尽管写作时不一定刻意展现女性语法,但个人的个性、成长环境等会自然融入表达方式。沈书枝的《乡下的晨昏》创作于2022年夏天,她在带着孩子回老家居住的十几天里,重新审视乡村生活,看到了乡村隐性的性别秩序以及自己与家乡逐渐割裂的情感。行超的《找北京》与刘琼的作品形成呼应,她从寻找古老北京的角度出发,试图重新认识这座生活了20年的城市。通过深入探索附近的胡同和会馆,发现一街之隔的世界对自己来说几乎是全新的。她认为现代人往往关注远方,却忽略了生活的附近,通过写作这篇散文,她尝试去了解身边人的生活。女性写作应追求具体、贴近生活的肉身感,像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爱具体的人,爱生活本身。张莉老师在总结中介绍了年选的编选过程和标准,年选团队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关注作品。她强调年选追求风格多样性,希望通过反复确认女性文学的标准,拓展大家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在选择作品时,既要考虑作品的美学完整性,又要照顾读者的多元性,为不同年龄层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针对本报记者提出的今年推出《平静的海:2024中国女性小说选》和《有情:2024中国女性散文选》,反映出女性文学创作哪些新的趋势,这些新趋势对未来女性文学发展会产生怎样影响的问题,张莉老师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答。她表示,仅从一年的作品来判断趋势或许不够准确,但回顾这六年的年选作品,还是能清晰地看到一些显著的变化。首先,女性写作者的女性意识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在早期的作品中,女性对于自身的表达或许还存在一些束缚,而如今,更多的女性开始大胆且自信地展现自我。从年龄层面来看,作家群体也越来越多元化,涵盖了“50后”到“00后”各个年龄段。不同年代的女性有着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她们的加入为女性文学注入了丰富多样的视角和创作内容,使得女性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不同时代女性的生活与思考。当下女性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而是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女性对自身生活和情感的表达更加从容、自信。
在创作风格和主题表达上,张莉老师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创作正逐渐摆脱以往的紧张感。过去,女性在书写自己的生活时,往往带着苦大仇深的情绪,更多地聚焦于自身的委屈和痛苦。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以幽默、放松的方式来展现女性的生活。
展望未来,张莉老师认为,女性文学将朝着更加放松地讲述自我生活的方向发展。当一个人能够用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并诉诸笔端时,意味着她内心的强大。这也预示着中国女性写作的新语法正在逐步生成,这种新语法不仅会丰富女性文学的表达形式,还将引领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女性的生活和世界,推动女性文学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繁荣贡献独特的力量。
此次首发分享活动为女性文学的交流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展现了女性文学的蓬勃生机。通过作家们的分享和交流,可以看到女性文学在题材、视角和写作手法上的不断创新,也可以看到女性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众多写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下,女性文学将不断拓展边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