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防“保健品”骗局。新华社发 徐骏/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近期,四川省攀枝花市警方联合多地公安机关,成功打掉了一个以“健康养生”为幌子、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网络。该案涉及全国29个省市,抓获犯罪嫌疑人31名,涉案金额超500万元。随着案件侦办的深入,一个以“低价入局+话术围猎+劣次充好+花钱心安”的养老养生诈骗链条浮出水面。律师表示,打击养老诈骗,守护老年人权益,需要从法律、监管、家庭关怀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全方位防护网。
街头传单暗藏陷阱 大数据“画像”精准施骗
2022年6月,攀枝花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和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民警发现某商圈有大量老人频繁出入“忠粮优选生活馆”,手中还提着印有“特供保健品”的黑色塑料袋。
经查,以李某为首的犯罪团伙自2022年2月起,在攀枝花市沃尔玛、泰隆等商圈先后设立三家门店。他们通过“1元秒杀”的街头促销,吸引老年人办理会员卡,声称会员不仅能以“市场价七折”购买粮油,更可免费参与“内部养生讲座”。在讲座中,团伙会将免疫球蛋白益生菌羊乳粉、千年容颜复合阿胶块、茶色素、海豹油紫苏籽油软胶囊等食品、保健食品宣传成具有预防、治疗“三高”、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药物功效的产品,高价销售给现场的老年人。
在犯罪团伙电脑中,警方发现一套完整的“客户管理系统”。犯罪分子通过“上门家访”“电话回访”“子女关爱”等方式逐步套取老人健康状况、子女情况、经济能力等信息,系统将受害者划分为A(独居高收入病患)、B(有基础病中等收入)、C(健康老人)三类。公安机关在审讯中得知,犯罪嫌疑人会向A类老人重点推送高价“抗癌保健品”。
“他们的会销堪比专业剧场。”参与现场取证的张警官描述,当老人进入密闭会议室后,被包装的“退休教授”“医药专家”轮番登场,店员化身观众带头鼓掌喝彩,营造氛围。犯罪团伙甚至编写了《控场手册》,要求每5分钟必须有一次集体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师”将会销食品、保健食品以远高于实际价值的虚构价格公布后,店长、店员按照事前培训要求,引导、带领现场老年人进行砍价,“讲师”通过“推广降价”“厂家活动”“限购名额”等方式将食品、保健食品降为事前厂家规定价格,让老年人对会销的食品、保健食品价格产生错误的认知,同时通过“买一送多”“赠送礼品”等方式大量兜售会销商品。在查获的赃物中,标注“原价4980元”的千年容颜复合阿胶块,经鉴定实际成本不足30元。
跨省产销网络曝光 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随着侦查深入,一个横跨多省的特大产业链逐渐清晰。该团伙由幕后老板出资定制专门用于会销的保健食品,再对“讲师”就如何将该类产品虚构成“灵丹妙药”进行培训,最后由各地门店组织会销,形成“产—供—销”闭环。警方在收网行动中查扣伪劣保健品超万盒,发现其通过混淆食品、保健品概念,夸大、虚构产品功效等手段牟取暴利。更令人震惊的是,其内部定期召开视频会议,就如何给老年群体提供情绪价值、提高产品销量进行经验交流、提升技能、传授手法,如对丧偶老人重点打感情牌、定期上门慰问、针对性提供情绪价值等。
初步查明,仅攀枝花市涉案老年群体就达1000余人。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并不少见,但如此庞大的灰色黑色产业链,从生产、建立话术、构建营销体系到各地设立门店,形成闭环运行的情况,还是较为典型的。”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指出,该案不仅打掉了一个犯罪团伙,端掉了一个黑色产业链,更能让更多老年消费者认识到,违法犯罪分子会通过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方式对他们实施诈骗。
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律师唐红云分析,在该案中,犯罪嫌疑人将保健品宣传成具有预防高血压、癌症等功效,把销售人员包装成 “退休教授”“医药专家”,这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伪装专业人员、虚构保健品功效骗取老年人钱财的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诈骗老年人财物将从重处罚。此外,犯罪嫌疑人及其团伙利用广告夸大保健品功效,如宣传成“灵丹妙药”,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关于虚假广告罪的规定,若情节严重,如造成消费者健康损害,将被定罪量刑,量刑标准为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犯罪嫌疑人通过销售伪劣保健品牟取暴利,构成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根据销售金额,最高可处无期徒刑(销售额为200万元以上),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两倍以下罚金。
警惕诈骗套路 多方合力筑牢“银发防线”
今年2月,该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随着案件进入新阶段,如何有效打击此类诈骗行为、提升老年人防骗意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击养老诈骗,目前有不少法律法规,除了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外,还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引导。”李斌提到,深圳经济特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也发布了相关通知,针对60周岁以上通过特定渠道购买保健产品的消费者,享有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无理由退货的权利。这一规定主要针对会议营销、集中授课、健康讲座等形式,旨在保护老年消费者的权益,避免他们因误解或被误导而购买不适合自己的保健产品。
李斌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除了地方相关法规,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者夸大商品或者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等消费者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
对于如何应对这类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唐红云建议,要保留好购买凭证、广告宣传资料、产品包装、聊天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现受骗,要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消费者协会举报,并联合其他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赔偿。
攀枝花警方也给出了一系列防骗建议:老人身体不适要去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相信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购买保健食品要做到“看、查、辨”,看销售资质、检查外包装和说明书,辨别广告及宣传内容,甄别“三无”产品;警惕上门推销和各种“讲座”,不要参加免费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等活动;保持警戒心理,不要和常常热情主动打招呼、套近乎的“陌生人”过于接近,以免上当受骗。
此外,攀枝花警方提醒,诈骗分子通常会让老年人向家人隐瞒情况,子女平时要多和老人交流,了解近况,留意其突然增加的健康消费,如若发现老人被骗,应耐心劝导,及时止损,并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