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徐琳,复旦大学文博专业本科,南京大学美术考古专业方向博士,现工作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兼任故宫学研究院古玉器研究所所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玉器、玉文化。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治玉工艺》《古玉的雕工》《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主编《玉器研究》《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篇——明代》等玉器研究书籍及图录。
■ 口述:徐琳 故宫学研究院古玉器研究所所长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玉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而故宫珍藏着数万件玉器。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以时间为序精选故宫代表性玉器,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玉文化脉络,以玉器通史视角勾勒中华文明的生动轮廓。
“这本书不仅是对故宫藏玉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华玉文化的一次深度解读。”作者徐琳谈道,自己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与鉴定近30年,常常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库房考古”。
她如何通过“库房考古”的方式,对故宫收藏的大量玉器进行分类整理和“再研究”?当红山玉龙的弧线、商周玉戈的朱砂、乾隆题诗的刀痕在库房灯光下渐次清晰时,这些沉默的器物究竟在与怎样的文明密码对话?以下是徐琳的自述——
玉缘初遇:元代春水玉开启我的志业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故宫工作了近20年,感觉与玉器打交道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把自己置身于浩瀚的玉器中,我仿佛走进了一条贯通古今的时光隧道——那些被岁月包浆浸润的玉质、被匠人刻刀赋予灵魂的纹饰,总在无声诉说着比文字更鲜活的历史。
而这份与玉相伴的缘分,始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是1998年,我在整理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文物时,那枚元代“春水”玉绦环在灯光下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当它与配套的玉带钩轻轻相扣,玉与玉碰撞的悦耳声音仿佛敲开了时光之门——原来古人将这块环托高浮雕、镂雕的美丽玉器系于腰间,并非单件装饰,而是把游牧民族的“春水”意象化作为礼仪密码。这个发现不仅恢复了历史原貌,也使这对钩环成为全国唯一一套配套的出土标准器。
也是这次发现,让我确定了这辈子要走的路——把玉器放在历史语境中,还原它的“前世今生”。
撰写《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我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始终在平衡学术深度与公众可读性,精心挑选故宫藏玉中的“明星器物”,从红山玉龙到乾隆题诗玉器,试图透过它们解开文明密码。
观摩考古发掘品是我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将传世玉器与考古出土器物结合研究的思维习惯,融入了书写过程,希望能更生动地讲述中国玉器故事,传递玉文化的深层内涵。
更重要的是,中国玉器研究面临着一个现实困境:搞书画、瓷器的人多,专注玉器的少。为什么?因为玉器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9000年前的小南山文化玉器算起,到明清,整整近万年历史,每个时期的工艺、用途、文化符号都不一样。很多研究者只能守住一段,比如搞考古的对自己发掘的某个遗址玉器清楚,但放在整个玉器发展脉络里,就需要更多的串联和考证。而公众对玉的认知也停留在“漂亮石头”“投资品”的层面,对“什么是真玉”“中国人为什么爱玉”这些根本问题,其实并不清楚。
在这本书中,我专门写了一章节,中国人为什么爱玉?在我看来,玉始终是中华文明中“美”与“德”的统一体。
9000年前的小南山玉器,比中美洲、南太平洋岛屿用玉早了几千年。我们的玉文化从未中断,从工具、饰品到礼器、艺术品,每个阶段都有独特创造,这在世界文明中独一无二。
还有玉德观的形成,从先秦的“十一德”“九德”“七德”到汉代的“六美”“五德”的演变过程,东汉许慎最终将玉德分为“仁、义、智、勇、絜”五德。最后自然形成了“君子比德于玉”儒家的贵玉思想,把玉的物理特性上升到道德层面。比如玉的韧性好,仅次于黑金刚石,象征“坚刚而不屈”;玉的温润光泽,象征“谦谦君子”。这种“比德于玉”的传统,让玉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镜子。
可以看出,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汉字里,“玉”字旁的字有500多个,从“瑞”“珍”到“玲”“珑”,都带着美的寓意;成语里,“玉洁冰清”“宁为玉碎”,都是对人格的赞美。这种文化认同,让玉超越了器物层面,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库房考古:梳理文明脉络
我常常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库房考古”,皆因对故宫玉器藏品的研究鉴定,就像是考古学家在发掘证据,只是把地点从田野搬到了室内,把多元的分析对象变成了单一的一类器物。
写这本书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向读者展现中国玉器发展历程的迷人魅力?所以,我以时间为序,从早期中国时期到明清时期,每个朝代选最具代表性的“明星藏品”。
比如凌家滩文化玉人,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等等,这些器物都有着不同文化内涵。像商代的玉戈,表面有朱砂和丝绸痕迹,说明它不仅是兵器,更是祭祀用的礼器;汉代的“子刚”款龙凤纹合卺杯,是文人文玩的代表,见证了明代玉器的世俗化转向;乾隆的“一统车书”玉玩套装箱,里面每件玉器都有对应的锦缎凹槽,连皇帝都像“玩拼图”一样把玩古玉,可见古人对玉的痴迷。
特别想说说乾隆皇帝。大家知道他喜欢在玉器上刻诗,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题诗里藏着对古玉的考证和思考。比如他看到一件汉代玉璧,会研究上面的纹饰是不是周代的风格,推测它的流传经历。这些题诗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一个帝王对古玉的“学术探究”。我们整理这些题诗,其实是在还原古人对玉的认知——他们不仅把玉当宝物,更当作文物和历史证据。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故宫的玉器库房里,有个黑漆描金箱子,里面每件玉器都有定制的锦缎凹槽,至今仍能“按图索骥”。这说明清宫对玉器的收藏和管理已经非常系统,甚至有了早期的“文物建档”意识。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玉文化的传承不仅靠匠人制作,更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珍视与守护。
这些年在故宫,我见过太多令人震撼的玉器:红山玉龙的神秘、商周玉人的威严、汉代玉卮的奢华、唐宋玉饰的灵动……每一件都是文明的切片。但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在库房里默默整理、研究的故宫人,那些捐赠玉器的收藏家,那些在考古现场小心翼翼发掘的学者。玉文化的传承,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热爱与坚持。
文化解码:玉的千年嬗变
我常想,玉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从9000 年前就开始培育的“精神图腾”。西方崇尚黄金,我们崇尚玉,这种差异不是偶然的。玉的坚韧、温润、稀有,被儒家赋予“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但现在市场上很多所谓的“玉”,比如黄龙玉、金丝玉,其实是石英岩;翡翠虽然名贵,但和中国传统的“真玉”(透闪石玉)在矿物学上完全不同。这让我觉得,必须从根本上普及玉的概念、历史和文化,让大家知道:我们爱玉,不仅因为它美,更因为它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文明密码。
这本书算是我对多年研究的一次总结,但更是一个开始。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把钥匙,让更多人走进故宫玉器的世界,读懂玉器背后的历史:比如为什么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因为玉承载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文化认同;为什么中国人用“玉”形容君子?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把美德刻在了玉上。
最后,想借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玉是中华文明的特殊标志物,是凝聚民族的精神纽带。” 当我们读懂了玉,也就读懂了自己——我们的坚韧、温润、对美的追求,都藏在这小小的玉器里,藏在从未中断的玉文化中。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爱上玉,爱上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