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英(右一)为社区老人过集体生日。

▲ 贵州省铜仁市家旺社区俯瞰图。
带领搬迁群众“乘一次电梯、坐一次公交、逛一次超市、过一次斑马线、观看一场红色电影、上一堂感恩课”。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让老人们学会了城市生活的本领,还让他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贵州省铜仁市家旺社区32栋楼宇还浸在薄雾里。家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英裹着苗绣巾,挎着褪色的帆布包,包里装着社区各户的“民生账本”——张家老人该换残疾证了,李家孩子转学手续还差份证明,王家媳妇的月嫂培训今天结业……
“何书记,尝尝新蒸的苞谷粑!”11栋的杨大姐推开窗,吊着竹篮递下还冒着热气的早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七年前刚搬迁时,这个从黔东南大山里搬来的苗族妇女,见到生人都张不开嘴,还因为害怕融不进城市生活急得抹眼泪。如今,她已是让1.7万余搬迁群众安心托付的“当家人”。
“民情记录本”推进的改变
2018年盛夏,家旺社区迎来了首批搬迁户。何英记得那个炽热的清晨:背着竹篓的老乡们攥着新房钥匙,在单元楼前局促地跺着脚,水泥地上洇开片片黄泥印。“他们连电梯按钮都不敢碰,有的在阳台搭鸡窝,有的把绿化带翻成菜地。”
让“山民”变“市民”,何英发现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为了让村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何英按照“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探索“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社区党员”的工作模式,将社区4029户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持续开展入户走访,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民情记录本”中,摸清了基础信息:哪户是空巢老人、哪户有留守儿童、哪家孩子考上了大学……一本“民情记录本”包罗万象。
“我们之前在走访时,发现很多楼层都做了特殊标记,开始不明白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通过深入了解,才知道很多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就做了一些记号,一进入电梯,把2楼以上楼层全部按下,每到一层楼,就探出头来看看,如果是他做的记号,说明他的家就到了。”回忆起曾经的场景,何英无奈地笑了。
针对老人们的这些情况,社区常态化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带领搬迁群众“乘一次电梯、坐一次公交、逛一次超市、过一次斑马线、观看一场红色电影、上一堂感恩课”。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让老人们学会了城市生活的本领,还让他们忆苦思甜,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社区的改变处处可见:曾经的“赤脚医生”杨叔考取证书,成为社区康养中心理疗师;爱唱山歌的吴嬢嬢组建起“银铃合唱团”,把非遗侗族大歌带进城市大舞台;连总蹲在车库角落抽旱烟的老支书,也穿上红马甲当起了文明督导员。
“妈妈防火团”的燃情岁月
2020年雨季,26栋楼传来尖叫声,有人家里失火了。何英抄起楼道灭火器冲上去时,只见几个妇女围着冒烟的电磁炉手足无措。原来是刘婶炖着汤去接孙子,险些酿成大祸。
当晚的院坝会上,何英把妇女们拢作一堆:“咱们成立个消防队咋样?”自此,由10名志愿者阿姨组成“妈妈防火团”,她们每周身着橙马甲集训,从灭火器使用到用火安全知识,把苗家女子的巧手化作守护家园的利器。她们的“苗歌消防口诀”在楼宇间传唱:“电磁炉,要关严,出门别忘拔插线……”
在阿姨们的带动下,很多人主动加入了这支队伍,“妈妈防火团”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62人。何英还把志愿者分成了四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在小区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得到她们的身影。如今,身为队长的涂当玉阿姨一见到何英,总是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把我们老年人聚在一起,让我们不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还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每天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这支队伍还被评为了贵州省119消防先进集体,社区也被评为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
参与消防演练积10分,参与志愿服务积10分,发现安全隐患积20分,80分能换桶装油,150分兑电饭煲……为了扭转“干部使劲干、群众旁边看”的局面,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参与、服务成果家家共享的氛围,社区创办了慈善积分超市。探索“党建+积分兑换”治理模式,只要群众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就可以积分,按照“一分换一元”的标准等价在慈善积分超市兑换商品。截至目前,社区参与人次已达到6000余次,累计兑换21万余分。
“英姐工作室”化解“着急跺脚事”
2021年春寒料峭时,何英在社区角落听见啜泣声。侗族姑娘小潘蜷在长椅上,手里攥着被揉皱的求职信——工厂搬迁后,她这个“只会种地的山里妹”三个月没找到工作。为了帮助大家化解“着急跺脚的事”,当月何英就成立了“英姐工作室”。“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都服务,群众有需要,我们都帮忙。
为服务好搬迁群众,工作室还探索了“三个代理”志愿服务项目,针对社区172名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成立了由社区工作者、社区医生、年轻党员、社区儿童组成的“代理儿女”服务队,常态化入户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收拾一下家务等等;针对社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成立“代理家长”志愿服务队,实行结对包保服务,定期家访,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和学习情况,帮助解决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成立“代理老师”志愿服务队,和社区的小学、中学老师们达成联建,让他们对社区的孩子开展“课后关爱”,实现孩子们离校不离教,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无缝对接。
最动人的是“妈妈岗”定制服务。38岁的龙姐要照顾瘫痪丈夫,何英专门帮她对接了可居家办公的苗绣订单;带着双胞胎的单亲妈妈杨芳,被安排到社区托育中心工作,方便照顾家庭。如今,工作室墙上的就业地图上插着526面小红旗,每面小红旗都藏着一个新生的故事。
2024年除夕夜,何英照例在社区值班。监控大屏闪烁的蓝光里,她望着万家灯火出神。七年前这里还是空楼林立,如今幼儿园传出琴声,社区食堂飘着饭菜香,创业街的霓虹照亮年轻人梦想。
“何书记,吃饺子!”居民们端来的吃食摆满办公桌,玻璃窗映出广场上的热闹。手机忽然震动,是考上幼师的杨芳发来的视频:双胞胎女儿穿着何英送的新衣,对着镜头比心说:“何妈妈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