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 高培玲
“又到了挤奶的时间!你看,这些幼驼和驼妈妈脖子上都有固定编号,工人们一会儿就会让他们团聚。这个挤奶车间大概能容纳150峰红驼,每天挤奶两次,每峰骆驼出奶量在2公斤左右。由于产量少、价值高,骆驼奶的价格也相对高呢。”说起红驼,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戈壁红驼养殖基地场长乔守明如数家珍。
红驼之乡产能加速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地处草原古丝绸之路和沙漠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这里盛产的戈壁红驼是一种稀有的骆驼品种。2013年9月,乌拉特后旗被国际双峰驼学会命名为“戈壁红驼之乡”。
据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吉仁都日布介绍说,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深挖戈壁红驼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将其确立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旗双峰驼数量稳控在6.5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20%以上。从事戈壁红驼养殖共有4809人,户均收入2.8万余元,占牧民年收入的42%。“为延伸戈壁红驼产业链,全旗培育出多家加工类龙头企业,开发驼奶、驼肉、驼毛、驼绒等全产业链产品,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吉仁都日布说。
据悉,乌拉特后旗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的经营方式,落实圈舍建设、养殖保险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通过驼奶收购、托管代养等方式与养殖户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戈壁红驼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记者在乌拉特后旗音戈素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几名工人正在给骆驼挤奶。乔守明说:“公司现在为牧民托管代养的红驼共有3716峰,一峰骆驼每月返给牧民200元,一年后配种带孕将骆驼交还给牧民,其间所有的饲养费用和风险全部由我们负责。这意味着,一户牧民养10峰,一年纯收入就是24000元,而且还能有驼羔!”
乌拉特后旗的行政村西尼乌素嘎查有草场220万亩,养殖了5000峰戈壁红驼。为了发展戈壁红驼产业,西尼乌素嘎查成立了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事业专业合作社,基地采取“租赁寄养”模式,与周边16户牧民签订合同,牧民的泌乳期母驼和驼羔由基地负责饲养,寄养期结束后,母驼及驼羔归牧民所有,驼乳、驼绒归基地所有。
“基地日产鲜驼乳可达500公斤左右,西尼乌素嘎查集体经济去年增收了15万元以上。在寄养期间,骆驼的饲养、驯化、生病护理等都不用牧民操心。”西尼乌素嘎查奥日格奇驼乳产业基地负责人图雅说。
“这种方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增加了牧民群众的收入,这里的戈壁红驼产业因此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西尼乌素嘎查党支部书记陈永胜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乌拉特后旗已累计发展骆驼专业合作社15家,年加工鲜驼奶3000吨,精细分割驼肉1000吨,加工驼毛绒200吨……骆驼产业总产值突破了5亿元,成为当地牧民群众重要经济来源和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各类驼奶产品成为“天赋河套”“内蒙古味道”的代表。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颁发了“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其红驼肉、骆驼奶也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记者在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戈壁红驼养殖基地看到,这里正在进行直播卖货,乔守明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驼产品已经销往上海、四川、内蒙古等地。公司正在续建三、四期基地,总占地面积1140亩,届时存栏红驼能达1万峰。”
此外,为了助力戈壁红驼产业更好发展,乌拉特后旗对6月龄至20岁的骆驼提供政策性保险,保费由政府补贴60%,从而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
历史上,戈壁红驼非常受戈壁牧人的珍惜和崇拜。作为五畜之王,被奉为“苍天赐予的神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戈壁红驼文化。在旗戈壁红驼艺术馆,记者仿佛亲历了一场乌拉特后旗原生态的心灵旅程。艺术馆内,处处可寻乌拉特人驯驼、育驼、用驼、爱驼、敬驼、祭驼、咏驼的感人故事。
放眼望去,乌拉特后旗牧民的生活中也随处都能见到与戈壁红驼相关的印记,戈壁红驼已经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中。
近年来旗委、旗政府大力打造的红驼旅游小镇,已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独特地标景观,戈壁红驼也成为当地农牧民的“聚宝盆”。乌拉特后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斯庆巴特尔介绍说,随着驼产业的发展,赛驼及驼球竞技项目也发展迅速。至今,乌拉特后旗已举办了5届国际驼球邀请赛,全旗驼球队达到20支,被誉为“中国驼球摇篮”“驼球之乡”。“戈壁红驼”正成为乌拉特后旗提升知名度、带动旅游消费的地标性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