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莲花山相亲角。韩嫣然/摄


编者按
当下年轻人的相亲生态正经历着深刻且多元的演变。直播等网络相亲新模式打破传统情感社交方式的局限,正在重构着年轻人的“相亲角”,并打破单一的“寻爱”属性,成为年轻人的交友会客厅。与此同时,传统的线下相亲模式也持续焕发生机,为那些渴望面对面交流、期待缘分降临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可能。相亲方式的多元化,不仅反映出当代青年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理想伴侣与美好情感的追求,这些在追求幸福道路上的多样尝试,也成为社会环境变化在婚恋领域的生动体现。
赛博相亲:技术与情感的“双向奔赴”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侯文雅
晚上10点,某社交平台相亲博主“活老师”的直播间准时开播。屏幕上挤满了连麦的年轻人:有人戴着熊猫头套弹吉他,有人敷着面膜、穿着睡衣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人用英语介绍雅思口语高分技巧……“活老师”正在引导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局:“欢迎3号麦的‘芝士葡萄’小姐姐,看屏幕右上角介绍一下自己的喜好、星座和MBTI。”“5号麦的帅哥是健身教练,大家喜欢的自行私信。”
这不是综艺节目,而是一场真实的“赛博相亲”。与传统相亲模式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查户口”式盘问,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的才艺展示、即兴脱口秀和深夜情感话题。
参与连麦的“90后”程序员大石说:“线下相亲对我来说像岗位竞聘,这里更像网友‘群面’现场——没结果也不丢人,就当交朋友了。”
这样的新式相亲正在年轻人中掀起一波热潮。某平台应势举办的“赛博相亲大会”相关数据显示,大会举办当天,19位相亲博主开播,万人同时在线,累计吸引70万人次观看。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到了相亲“新玩法”,“赛博相亲”正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交现象。
借助互联网重构“找对象”
为避免两个人面对面尬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借助互联网相亲。他们可以通过虚拟形象聊天,或让大数据根据学历、爱好等条件推荐匹配对象,“赛博相亲”逐渐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
除了直播间“群面相亲”,AI算法也开始扮演“红娘”的角色:某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聊天速度、夜间活跃时间甚至表情包的使用频率,为用户贴上数百个数据标签,并声称“只需3分钟就可以淘汰85%的不匹配对象”。
用户容青的经历印证了算法的渗透力:“我前一天刚在平台上聊天,说喜欢看电影《星际穿越》,第二天推荐列表里就给我推了3名天体物理博士,尽管我填写的资料里根本没提到科幻或物理相关内容。”
被社交媒体裹挟着长大的“90后”“00后”,经常给外界“现在年轻人就是不爱谈恋爱、不想结婚”的印象。然而,某社交平台联合上海大学社会学青年研究团队发布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并不排斥相亲,但有63%的“00后”认为带有强目的性、流程单一的传统相亲模式不会成为自己的首选,因而“线上社交+线下‘奔现’”的模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选择。
由此催生出的“赛博相亲”, 既保留了传统相亲的“找对象”目标,又用技术化解了“查户口”、外貌焦虑等尴尬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快节奏时代年轻人的社交选择。
“新潮流”背后的现实逻辑
年轻人之所以愿意把“终身大事”交给大数据,效率是首要答案。在北京从事审计工作的沈辰曾算过一笔账:传统见面需预留3小时(往返交通1小时+咖啡厅见面2小时),而某头部婚恋App的AI筛选功能,能在3分钟内过滤掉“不接受丁克”“异地”等硬性条件不符者。“系统直接帮我排除67%的无效选项,省下的时间足够我看完一部《奥本海默》。”
对于许多工作生活两点一线、社交圈单一的年轻人而言,线上社交为他们扩大交友圈的同时,也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距离”。31岁的物联网开发工程师杨宇在某平台填写资料时,刻意隐去自己头顶微秃的事实:“线上相亲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道‘防火墙’。当被别人拒绝时,系统只会提示‘匹配度不足’,不会有人当面对我的外表进行评价。”这种“可控暴露”的模式,正成为“社恐”群体的救命稻草。
而真正让年轻人沉迷的,是“赛博相亲”对精神需求的精准抓取。28岁的齐元在相亲直播间给自己打上了“二次元”“户外徒步”“金融从业者”的标签后,便收到了现任男友的私信——一位同样痴迷爬山且就职投行的男生。两人从动漫作品讨论到乌孙古道,逐步线下“奔现”,目前已计划五一假期订婚。
“传统相亲像商品质检,‘赛博相亲’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匹配的是‘书呆子’还是‘灵魂画手’。”齐元的比喻很好地揭示了她的“婚恋哲学”,“大数据让我们这两条平行线交汇,从陌生人变成情侣,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神奇。”
算法不能替代真心
然而,技术降低了社交门槛的同时,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在公安部2024年公布的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中,网络婚恋、交友类诈骗便是其中之一。诈骗分子通过在婚恋、交友网站上打造优秀人设,与受害人建立联系、骗取其信任后,以遭遇变故急需用钱、项目资金周转困难等为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更大的争议在于情感深度的消解。“上周匹配了10个人,都只聊了几句话,没一个能进行深度交流的。”用户“巴斯光年”的经历并非孤例。研究指出,过度使用匹配软件可能导致“选择过载”——当潜在对象看似增多后,认真了解一个人的耐心反而变少了。“有人线上聊得火热,线下见面像陌生人。”经历过速配失败的阿蒙发现,手机屏幕能放大暧昧,也放大了现实落差。
不仅如此,大数据算法还容易让年轻人过度依赖标签,陷入“同质化茧房”。反观现实生活中的已婚夫妇,不乏兴趣爱好截然不同却仍能将婚姻生活经营得很幸福的例子。“兴趣高度一致反而容易消磨新鲜感。”结婚12年的教师夫妇王佳敏与钱鑫就是典型案例——她痴迷油画,他专注钓鱼,差异反而成了他们的婚姻“保鲜剂”。
直播结束时,“活老师”会提醒观众:“系统能算出谁和你一起还房贷,但算不出谁会半夜给你煮碗面。”这句话道破了“赛博相亲”的本质——技术拓宽了相遇的可能性,但爱情能否生根发芽,仍取决于两个人是否愿意放下数据标签,在真实世界里彼此包容。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公园相亲角:都市爱情的“双面镜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你家是儿子还是女儿?”在广东省深圳市莲花山公园相亲角,这句话已经取代了“早上好!”“吃了没?”成为父母们见面的问候语。
在快节奏的都市褶皱里,莲花山相亲角如同一处跳动的婚恋磁场,折射着当代都市人复杂的情感光谱。这里是父母们“代子出征”的“婚恋战场”,他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化身“爱情猎头”,期待为子女觅得美满姻缘;这里也是年轻人主动突围的“缘分试验田”,“90后”“00后”羞涩地交换着联系方式,期待甜蜜爱情的降临。在这里,爱情或许不再是被浪漫滤镜包裹的童话,却正以更真实的模样叩击着每一颗渴望爱的心。
组团寻爱:线下相亲角活力不减
自莲花山公园南大门进入,左转约100米,即可抵达公园内的热门地点——莲花山相亲角。工作日下午4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这里,只见现场人头攒动,有人在仔细浏览布告栏上的信息,有的则三五成群热切地交谈着。
环形的布告栏上,整整齐齐悬挂着2000多张相亲信息表,粉色纸张代表女士,蓝色纸张代表男士,按照年龄划分为“90后”“80后”“70后”及老年相亲信息区域。记者走近布告栏,发现每张相亲信息表制式相同,涵盖姓名、出生年月、个人情况及择偶标准等信息。
“希望对方待人真诚、三观正,未来一起在深圳发展。”“希望先从朋友做起,合适的话考虑一年后结婚,期待能共同创造有趣快乐的生活体系。”……在信息表中,人们用最朴实、简洁的语言描述着对美好爱情的想象和规划。
莲花山相亲角最初由期待帮子女解决人生大事的父母们自发形成,随着参与人数逐渐增多,如今已发展成全国热门相亲角之一。这里执行公园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张贴”的制度,市民如需发布相亲信息,需提前凭个人有效证件到游客服务中心申请,签订承诺书并填报、提交《征婚信息表》。所有征婚信息经公园管理处审核后统一挂放,每张信息表均有专属编号,有效期为3个月,过期则需重新报备。
去年年底,相亲角完成了改造,将资料卡牌材质等进行升级,破损卡位及设施得到修复,改造完成后,所有卡位已经全部挂满。
“代子出征”:父母化身子女的“爱情HR”
相亲就意味着条件差、“被剩下”吗?可能恰恰相反。记者在相亲角信息栏上浏览了几位相亲者的信息,发现主人公的条件都非常“硬核”:海内外名校毕业、高薪工作、有房有车……
“挂到相亲角的条件未必差,多数人是因为交友圈子窄、工作忙碌,找不到条件匹配的另一半。”来自河北的张阿姨与爱人退休前都是公务员,儿子本科毕业后考入深圳政府部门工作,有正式编制,已在深圳全款买房。张阿姨给记者展示了儿子的照片,照片中的男孩穿着白衬衫,相貌端正,表情透出一丝青涩。
谈及儿子尚未婚配的原因,张阿姨解释道:“儿子一心扑在工作上,想趁着年轻多争取些晋升机会,对婚恋一直不太上心,至今还没谈过恋爱。”看着儿子年纪渐长,张阿姨心里越发焦急,因此经常光顾相亲角,为儿子寻觅条件合适的对象。张阿姨也说出了自己对女方的要求:希望对方性格好,有公务编制,对于薪资高低、是否有车有房等其他硬件条件则不作要求。
像张阿姨这样代替子女在莲花山相亲的父母并不少见。年轻人没时间、态度被动,父母便代其张罗婚恋事宜。记者注意到,在“90后”相亲区域,大部分信息表的联系方式都是父母的电话。父母成了子女婚姻的第一道把关人,扮演着HR的角色,初步筛选“简历”,只有条件相对匹配的候选人才能进入幕后Boss——子女的“面试”。有些父母则是瞒着子女,偷偷来相亲角为其寻觅良缘。
“你待在家里更焦虑,还不如出来帮孩子找找对象,说不定就遇到条件合适的了。”李叔叔是广东湛江人,家里有两个尚未婚配的儿子。在相亲角,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遇到新面孔就主动上前询问对方子女的情况,碰到“老相识”也会热情寒暄几句。
在莲花山相亲角,来自天南海北的父母聚集在此,一边帮儿女寻找佳缘,一边自己结交新友,这里也成了他们的社交场和焦虑缓解场。
期待爱的邂逅:从志趣相投到心灵契合
“2004年出生的孩子的信息都已经挂上来了。”相亲角的一名家长说。
查看婚恋信息栏,不难发现其中确实有不少“00后”。不少年轻人为了展示自己,在信息表上大方“晒”出照片。关于择偶标准,除了对身高、学历、生活习惯等硬件条件外,三观一致、兴趣相投成了年轻人的共同追求。
在相亲角,偶尔也会有年轻人的身影出现。相比于家长的“高调”,他们则显得腼腆许多。他们往往结伴而行,遇到有眼缘的异性,会悄悄上前询问对方的情况和交友意向。
28岁的李先生是深圳本地人,与朋友结伴来相亲角为自己寻找良缘。“我们是做设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办公室,除了同事之外几乎接触不到其他女性,社交圈子很窄,所以来相亲角看看。”李先生特别强调,自己在物质方面没有负担,对女方的物质条件也没有要求,只希望寻求到一位投缘的女性。
作为传统的线下相亲方式,在相亲角能成功觅得良缘吗?在某社交平台上,网友“珠珠呀”分享了自己在莲花山相亲角的“上岸”经历。她坦言,自己在相亲角前后累计贴了6个多月的信息,相亲了20多次,终于找到心仪的对象。“我与未婚夫在相亲角偶遇,聊了几句觉得很投缘,就互换了联系方式,如今已经准备结婚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场相遇像梦一样,缘分真的很奇妙。”
不同于以往许多年轻人对线下相亲的排斥,现在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年轻人更愿意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展示自我,寻找能有情感和精神共鸣的另一半。
如今,莲花山相亲角早已超越地理坐标,成为观察中国都市婚恋生态的鲜活样本——它见证着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记录着代际婚恋观念的交锋,更承载着无数普通人对“转角遇到爱”的真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