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迭代,呵护文物焕发新生

■ 莫兰

  随着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宝贝将会越来越多地走下冰冷的展台,在充满生机的日常与烟火中,传承文明的基因密码。

  ■ 莫兰

  文物如同“时间的琥珀”,珍贵而脆弱,必须小心呵护。如今,文物保护的“盔甲”又升级迭代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自1982年11月颁布实施以来,历经2次修订和5次修正。本次修订“动静不小”,由8章80条增加到8章101条,增加了19条、修改了75条,但始终将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并提倡文旅价值转化,不仅致力于让历史深处留存下来的宝贝们“不受摧残惊扰,安享岁月静好”,更重视让它们活起来、放异彩,从静态保护对象转化为动态文旅生产要素。这意味着,未来文物不再是“费钱的宝贝”,而是“挣钱的宝贝”。

  我国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国,共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共同组成了庞大的文物宝库。文物在国人的生活之中,“日常”而具象——

  在北京,随便哪个胡同口蹲着的那对石狮子,都可能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在陕西,西安修建地铁1号线(后围寨—纺织城段)时共发现5座古墓,一个小学生在路上踢出了“西汉皇后之玺”这件镇馆之宝;在广东,河源市区的大同南路道路改造铺设地下管网时,在不足两米的深沟挖出一大窝恐龙蛋化石……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处处是星星点点的文明印记,这让文物保护变得重要而困难,也让相关法律的“牙齿”更锋利成为必要。

  与此同时,文物承担着文明传承的薪火使命,它们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蕴藏着珍贵的价值,是名副其实的金疙瘩——事实证明,当文物遇上文旅,就会迸发出“1+1>2”的巨大能量,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600岁的故宫博物院近年来试水“互联网+”,文创产品一年卖出10个亿;中国国家博物馆2024年推出的一款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抢购队伍排到了国博大门外,截至今年3月底销量突破100万个;根据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创作的舞蹈《唐宫夜宴》,直接拉动了河南旅游热;《黑神话·悟空》爆火之后,掀起了一股寻找游戏中隐藏的文物元素的风潮,文物出镜率最高的山西成为打卡胜地,迎来了一波泼天的流量。

  相信,随着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宝贝将会越来越多地走下冰冷的展台,走进普通百姓的手机相册、朋友圈、短视频作品中,在充满生机的日常与烟火中,传承文明的基因密码,创造新的财富神话。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 什刹海 6“盔甲”迭代,呵护文物焕发新生 ■ 莫兰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