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在豫北平原的麦田与大棚之间,15支身着红马甲的“科技娘子军”步履不停。自2022年12月河南省濮阳市妇联联合濮阳市农林科学院成立“巾帼科技助农服务团”以来,这支队伍已累计开展农技服务100余场,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成为乡村振兴中亮眼的巾帼力量。
关口前移,筑牢服务根基
“去年,养殖场的肉兔突发传染性疾病,服务团专家连夜带着检测设备赶来,从病理分析到兔舍改造全程指导,帮我挽回了6万多元的损失。”濮阳市联盛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利敏指着智能化兔舍的饮水系统说,“现在这套设备就是专家团队根据病情专门设计的。”
作为服务团“一企一策”机制的受益者,孟利敏的故事折射出服务团“关口前移”的工作逻辑:由濮阳市妇联牵头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组建包含12名高级农艺师、8名畜牧专家的调研专班,历时3个月走访56家妇女创业主体,建立涵盖技术瓶颈、设备需求、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问题清单。“我们发现70%的企业缺乏疫病防控技术,30%面临农产品滞销,这些都成了服务团攻坚的重点。”服务团成员赵平说。
因地制宜,破解生产难题
“大姐,最近气温变化大,咱们大棚里的辣椒要注意通风和保温,控制好湿度。”在濮阳县郎中乡的辣椒大棚里,服务团成员张雪平一边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一边向种植户详细讲解种植的注意事项,指导种植户安装智能温控设备,实现了大棚内温湿度的精准控制。
针对设施农业易受气候影响的难题,服务团成员根据不同农时和地域产业发展特点,为涉农企业和巧媳妇基地提供技术咨询、农时指导、技术示范等科技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惑,避免因错过最佳时机而造成损失,确保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提升产业效益。
濮阳市妇联还积极开展“结对帮创”活动,组织“妇字号”龙头企业与巧媳妇基地结成18对帮扶对子,结对双方通过思想交流碰撞,拓宽发展思路,共享资金、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企业和基地共同发展。
据悉,濮阳憨婆婆精丝老粗布有限公司与濮阳县濮佑家纺有限公司结对后,不仅引进标准化生产技术,还将纺织品纳入企业电商渠道,带动附近村庄200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相关产品年销售额提升40%。
科技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今天教大家用无人机喷洒叶面肥,操作时要注意风速和飞行高度。”在濮阳县八公桥镇的实训现场,服务团成员顾桂兰手把手指导学员操作设备。这种“理论+实操+线上跟踪”的“点单式”培训已累计开展150余场,培训新型职业女农民750余人,其中12人成长为省级“乡村出彩巧媳妇”。
据了解,在培训中,服务团成员不仅传授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还分享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并鼓励农村妇女们要敢于创新,用科技的力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不仅要送技术,更要培养‘永久牌’的乡土专家。” 濮阳市妇联主席郭爱青介绍,“我们成立服务团的初衷,就是要让科技真正走进农村,走进妇女的心中。”
下一步,濮阳市巾帼科技助农服务团将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和科技助农工作,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将科技服务触角延伸至更多农村地区,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指导更加高效、便捷,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巾帼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