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关熊光泽家庭:

一家三代巡边路 七十四载家国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清晨的微光洒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的边境线上,重峦叠嶂,云雾缭绕。熊光泽一家老小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开始又一次的巡边任务。这是一个寻常却又意义非凡的日子,对于熊光泽一家来说,巡边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坚守的使命。

  熊光泽和儿子走在前面,孙子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一路上,熊光泽不时停下脚步,给孩子们讲述着界碑的意义和家族守边的故事,声音坚定而有力:“小宇、小航,这些界碑就是我们国家的边界,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家。”

  在这条漫长的巡边路上,熊光泽一家已经走了74年。74年里,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边境线的每一寸土地,用忠诚捍卫着祖国的神圣领土,书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戍边传奇。

  一寸土、一辈子:美丽家园的建设者

  熊光泽家所在的罗家坪大山脚下,距离国境线仅600米。这里曾是战火纷飞的前线,20世纪80年代收复罗家坪大山的战役中,全村牺牲2人,伤残30人。战争的创伤导致这里发展滞后,“守边又守穷”成了当时的真实写照。

  时任村干部的熊光泽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决心带领乡亲们改变这一落后面貌。他向上级争取资金、申请项目,一点点为村子争取发展的希望。村里修路,他身先士卒,动员村民积极投工投劳。水泥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建成了村内排污管道、旅游步道、军民鱼水池等,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他还因地制宜,引导鼓励群众发展草果、砂仁、茶叶等产业,2023年生猪养殖达到620头,实现经济年收入1030.43万元,全村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20008.36元,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

  在熊光泽的努力下,罗家坪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落后贫穷”到“文明富裕”的蝶变,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如今的罗家坪村,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家园,更是一座守护边境的坚固堡垒。

  一支笔、两个字:民族团结的维护者

  熊光泽深知,边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复杂而独特,如何让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边固边,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从自身经历出发,带着背包、镰刀、毛笔、油漆40年为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的故事,传递浓浓的爱国情怀。他先后到机关、学校、村庄等开展红色故事宣讲40余场,受众达2000余人次,引领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罗家坪村,熊光泽组织群众投工投劳500余人次,塑造“长城”等中华文化符号,让党旗、国旗在边境高高飘扬,成为最耀眼的一抹红色。

  如今的罗家坪村,全村所有农户屋顶国旗飘扬,村内外秩序井然,环境卫生清洁亮丽。近年来,村内无偷渡、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村民们安居乐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深入人心。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共同为守护边境、建设家园贡献着力量。

  一条路、三代人: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从马关边境188号界碑到193号界碑,这条10公里的路,熊光泽一家三代已走了74年,总计16万公里。从他的奶奶项左娣,到父亲熊炳清,再到他自己,每一代人都肩负起守边的重任,将脚印深深烙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熊光泽常说:“为祖国守好界碑,是奶奶传下来的‘传家宝’,不能丢。”在他心中,界碑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象征。74年来,他们一家三代守边员的巡逻足迹,遍布罗家坪村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山口、每一道河沟,到达每一块界碑。

  如今,为了将这份守护的责任传承下去,熊光泽在巡逻边界、查看界碑时,总会带上子女,教他们熟悉边界,认识界碑,让守边护边的职责在一代又一代中延续。接力守边40年来,他年复一年,风雨兼程,坚持给每一块界碑描红,时刻让“中国”两个字保持鲜红,让祖国的尊严在边境线上熠熠生辉。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一家三代巡边路 七十四载家国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