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青年入乡共富新范式 探路片区组团发展新生态

“女教头”的乡村运营之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在安吉县余村拍摄的青来集外的“青年理想集结地”新标签。新华社发(潘学康/摄)

    安吉县溪龙乡白茶原观景平台及网红咖啡店的游客络绎不绝。新华社发(潘学康/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近日,2025浙江省乡村经营武林大会在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举行。会上,2025浙江乡村运营“十大教头”新鲜出炉,其中“女教头”占三席。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她们有何运营之道,是如何发挥“乡村女子力”,又是如何走好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之路?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她们进行了采访,解析乡村运营中的“她力量”。

  乡约: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

  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采访过程中,三位“女教头”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一点。

  “我们一直在探索青年×乡村的N种可能。”余村和青来集园区运营负责人、安吉绿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文文说。

  2021年,因创建浙江省乡村版未来社区,丁文文返回湖州安吉,加入余村服务工作。围绕乡村“一老一小”的普遍现象,在大余村的建设格局下,她和团队最终确认切入“青年”这一群体。“把青年吸引到乡村来,就是要找一批像‘孙悟空’一样有能量的人。”

  余村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的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鉴于此,余村向全球青年发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的邀约。“我们惊喜地发现,‘余村全球合伙人’一经发出,就收到了三四百人的咨询,可见很多青年对乡村有热爱、有好奇、有期待。”丁文文说,这几年,她带领团队系统性落地实施“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截至目前,合伙人项目数量有27个,带动入乡青年就业超300人。

  长期驻村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短期驻留的“数字游民”和“青年共创行动”,灵活参与的“余村云村民计划”……目前,余村已形成了一条青年“渐进式”入乡发展的路径。

  不同于向全球“招人”,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竹田头村运营负责人陶海燕走的是偏“本地化”路线。

  作为柯桥区女企业家协会理事,陶海燕深知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性。她将公司打造成大学生实习创业基地,为了方便大学生实习,还在市中心配备了宿舍,安排了接送车辆,并提供午餐。“只有让青年有机会接触乡村,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才有可能留在乡村。”陶海燕说。

  对于热爱乡村的青年,陶海燕采用了“三人制”一家店的方法,即核心成员+熟练工+实习生。她认为,“三人制”的组合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还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年轻人是消费主力军,只有同龄人最了解他们喜欢什么,由他们来主导一家店,实际效果好于我们的预期。”

  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环云湖组团运营负责人王少华看来,青年人下乡,就是要把有趣的灵魂凝聚在一起。

  为此,王少华以打造青年乡村创业基地为发展方向,将占地600平方米的五联集市,“变身”为五联众创空间,集合了咖啡馆、共富工坊、露营地、公益沙龙、青创市集等众多业态,成功打造了“青创五联”项目。

  为了让知识的力量和年轻的活力在云湖这个美丽的乡村生根发芽,王少华积极与院校合作,让艺术走进乡村,让人才回归乡村,现已吸引就业创业青年70余人,形成了一支生机勃勃的乡村青年团队。

  协奏:“原乡人”与“新乡人”融合

  在余村,村民们口中渐渐出现了英文,不仅给自己取了英文名,还学会了用英语向外国游客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的“英语角”。

  把青年吸引到乡村后,如何让他们扎根留下来,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寻有效的“新老融合”载体,是破题方法之一。

  “我们推出了‘英语角’,没想到非常受欢迎。‘新乡人’教村民学英语,村民的学习劲头也很足。”丁文文笑着说,小乡村也有了国际范儿。

  而在“新老融合”的过程中,丁文文发现,女性的助推作用不容小觑。2022年,她和团队提出了“乡村女子力”品牌,一方面挖掘本地人即“原乡人”的女子力,一方面激发合伙人即“新乡人”的女子力,通过搭建桥梁,打破地域隔阂、年龄代沟,建立情感链接,一起成长。

  “我们的合伙人中有一位做自媒体的姑娘,她主动教村里的姐姐们拍视频、引流量、做推广。姐姐们也会教合伙人做当地的手工艺品,反哺她们对乡村的认知。大家取长补短,互动得非常好。”丁文文举例说。

  在乡村运营中摸爬滚打十余年的王少华,同样意识到女性是助推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在地性’的这些人去做支撑,只是一味地外来输入,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新老’融合不了。”王少华说。所以,她在介绍乡村运营经验时,总不忘提到“新老云湖姑娘”——在地的农村妇女可以提供劳力、资源上的保障,“新乡人”则带来新思维、新方式、新客户,给农村注入新活力。

  破界:组团式与片区化同步推进

  组团式、片区化的乡村运营是乡村振兴的破局路径,将分散的土地、文化、人力等要素聚散为整,在空间重构中激活规模经济效应。

  王少华负责环云湖四村运营项目,该项目由围绕英雄水库(云湖)的南联、公有、五联、金沙4个行政村组成,片区内山水村落浑然一体,自然和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乡遇隐居云湖民宿、宁波两新红领学院、自行车越野公园、云湖绿道等项目的相继落地,慈城逐步建立起“环云湖”慢生活系统。

  陶海燕运营的特色项目——“止步·小半城”旅游综合项目,经典路线往返3公里,环线7.5公里闭环,全程为步道观光爬山,沿线设有互动项目。项目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党建联建片区化开发,利用景区步道将上游新上王村与下游竹田头村打通,将景点进行串联,增加游客互动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形成区域化旅游。

  “我们从一个村做起,后来是两个村三个村,现在已经把整个稽东镇片区化运营。”陶海燕说。不论是卖农货,还是安排旅游线路,她都是以片区化思维来谋篇布局。

  从2022年的年游客10多万人,到2024年提升至30多万,陶海燕有信心今年游客量突破50万。“这几年做乡村运营,我真正体会到‘乡村事业,大有可为’的真正含义。”她踌躇满志地说。

  余村也由原来的“小余村”向着“大余村”发展——从当年的“1+1+4”格局辐射至1镇2乡24个村,从原有的4.86平方公里扩展到245平方公里。

  “不久前,安吉大余村青来集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正式启用。我们将继续以青来集为阵地,持续为青年入乡创业创新提供平台,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搭建桥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丁文文说。

中国妇女报乡村振兴 4“女教头”的乡村运营之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