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台江“赛事经济”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在“村BA”看见活力乡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村BA”开幕式现场文艺演出。主办方供图

    “村BA”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激昂的“思州战鼓”已震彻山谷,苗族银冠少女与侗族芦笙手分列球场两侧,随着鼓点的节奏跃动。近日,大地流彩·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启动。两万余名观众挤满了露天看台,返乡务工人员李秀兰带着孩子站在后排,举着手机直播:“这是我们村的骄傲!”

  揭幕战上,雷山县望丰乡代表队与黎平县尚重镇代表队激烈对抗,侗族球员杨光耀以一记三分球点燃全场,观众席上的铝盆敲击声与苗语助威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整个球场点燃。

  “今年的全国‘村BA’有得好看!”看着热闹的赛场,台盘村村委会主任、村篮球协会会长岑江龙笑着说。

  据了解,今年的全国“村BA”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至6月,进行基层交流赛;第二阶段为7月至9月,进行大区赛;第三阶段的全国总决赛将于10月份在台盘村举行。此外,今年全国“村BA”还设有“潮艺焕彩·村集”“悦动耕新·村趣”“田园牧歌·村游”“赛启新程·村谈”“公益助农·送体育下乡”五项配套活动,切实发挥体育赋能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延伸文旅产业链条

  赛场外的非遗市集上,35岁的苗绣传承人吴阿妹正将篮球纹样绣入传统服饰。“以前绣品卖不出大山,现在‘村BA限定款’被游客抢购一空。”她的摊位单日销售额破万元,带动15名绣娘月均增收3000元。

  近年来,台江坚持“以赛扶产、以赛助旅、以赛兴城”,多形式多举措扩大“村BA”影响力,在球场内外打造农特产品直播带货基地,带动地方农特产品“出山”。聚焦“客源、资源、服务”三要素打造“4A级景区成线、3A级景区成面”全域旅游文体新地标和旅游新名片,全面延伸文旅产业链条。

  数据印证着这场蜕变:2024年台盘村因赛事吸引游客超11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咖啡馆、主题民宿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王成龙的咖啡馆日营业额达5000元,他笑着说:“以前打工月薪3000元,现在守着球场收入就能翻倍。”

  距离球场200米的“村BA文创街”,酸汤鱼冰激凌店排起长队,蜡染篮球服日销千件,连折耳根都被制成了“MVP能量饮料”。在政府搭建的“非遗直播间”里,“95后”返乡青年龙小慧用苗汉双语带货:“这款刺绣篮球包,纹样是‘百鸟朝凤’,拉链头做成小篮筐,可以装很多东西。”

  在“潮艺焕彩·村集”展区,台江银耳羹摊位前排起长队,冻干银耳礼盒单日售出2000份。“黎平香禾糯”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主播张丽一边解说赛事一边带货,单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这种“流量—销量—品牌”的闭环,让体育成为乡村经济的催化剂。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台江县紧扣中华优秀文化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积极探索把苗族飞歌、多声部情歌、反排木鼓舞等非遗文化搬到赛场,将台江鲤吻香米、生态鲟鱼、银饰制品、果蔬脆等作为奖品,创造性编演“苗迪”、编唱苗语版《一生所爱》《我和我的祖国》,推动“体育赛事+非遗文化”“体育赛事+乡土文化”“体育赛事+现代文化”多元互嵌融合,为“村BA”赋予文化传承、乡愁记忆的价值意义,不断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球场之外,一场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随着“村BA”叫响全国,村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都回来发展了。“跟我一起长大的杨雄,不仅是我们村篮球队的主力,更是我们村创业的典型,如今他开了一家篮球餐厅,还经营‘村BA’周边纪念品,生意越做越好。”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说。

  “球赛火了,不仅台盘村的年轻人回来了,我们台盘乡的经济也活起来了。返乡就业、创业的人多了,农产品销售额涨了,村民对卫生和环境更重视了,还积极为未来规划建言献策。”台盘乡党委副书记张任泉说,“村BA”这一美丽的乡愁,把台盘村带进了乡村振兴新赛道。

  这种参与式治理也在重塑着乡村秩序。过去因琐事争吵的村民,如今组成“篮球调解队”,用赛事规则化解矛盾;牌桌闲谈被练球、排演替代,乡风愈发文明。“当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乡村振兴就有了灵魂。”张任泉说。

中国妇女报乡村振兴 4在“村BA”看见活力乡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