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4月的三晋大地,春意盎然,汾水悠悠。
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太原开启,书香和花香在春风里邂逅。
清晨,太原市文源巷的“晋书房”电动门缓缓打开,赶早班的超市员工归还前夜借阅的书籍,又匆匆挑选两本新书;运城汲盐书馆内,年轻的母亲与孩子一同阅读绘本《和风一起散步》,童声与书页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春日乐章……这是“书香山西”的日常场景,也是全民阅读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山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山西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为指引,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阅读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书香山西”品牌。随着2025年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临近,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凭借文化自信与全民阅读的热潮,书写着文化强省建设的全新篇章。
太行山上 全民阅读奏响“交响乐”
日前,在山西省图书馆“学习书房”,一堂微党课为省写作学会的成员们带来深刻的心灵触动。主讲人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工业崛起的辉煌成就和党史故事,深入阐释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山西省图书馆“学习书房”作为全民阅读的特色空间,通过开展多元活动,有力推动党建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救国图强的伟大历程。
与此同时,孩子们正与司马光一同探讨《资治通鉴》的编纂心路,在柳宗元的引领下“漫步”永州山水。经典作品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借助AI虚拟现实、4D全息投影、MR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空间,为广大读者打造了一座永不落幕的阅读殿堂。
在山西,全民阅读并非一阵风,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这张网的经纬,是政策引领与阵地建设的双轮驱动。
2021年实施的《山西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明确了全民阅读工作的原则与路径。通过政策立法、资源整合、聚焦重点群体以及数字化创新,山西形成了全民阅读的立体化支持体系,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5年年初,为迎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召开,山西省成立“书香山西”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23个省直部门协同合作,推动120余座图书馆、3200余家实体书店、1.88万个农家书屋串联起来。
在省城太原,68座太图自助图书馆遍布全城,形成“15分钟文化圈”;8座太图城市书房带来便捷的阅读体验;太原新华书店新型阅读空间每年举办近300场文化活动,增添浓郁书香。城乡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各具特色。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设1800余家公共阅读空间,形成“馆”“店”“屋”的支撑体系。
在榆次老城,淡淡的书香弥漫在古朴的青砖灰瓦之间。老城北门牌楼西侧的“瑞隆裕·同心”书屋内,市民们或倚靠窗边安静阅读,或手持书卷缓缓踱步沉思,完全沉浸在这充满书韵墨香的文化空间里。
作为山西高速首座服务区书屋,隰吉高速隰县服务区畅行书屋在节假日期间格外热闹。这里成为司乘人员休憩的场所,他们在畅行书屋里阅读、喝茶,享受旅途中短暂的停留与放松。
在海拔1500米的中阳县阳坡村农家书屋,1800余册图书分类摆放整齐,村民专注选书,孩童沉浸阅读。养殖户许建忠通过阅读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实现增收。阳坡村还结合民宿、研学基地增设读书角,形成“一屋多点”的服务网络,让阅读融入日常生活。
山西针对偏远地区创新实施的“流动文化服务车”工程,正以书香润泽山乡,为乡村振兴增添精神色彩。“车上有2000多册图书,还有数字资源屏,孩子们特别喜欢。”在临县文化部门工作的王建军,每个月都带着流动文化车下乡。像这样的流动文化车,全省已超过200辆,年均服务群众达500万人次。
汾水河畔 “她力量”点亮思想灯塔
在这场全民阅读的热潮中,女性凭借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成为引人注目的领读者群体。在山西省妇联“书香飘三晋”的号召下,亲子阅读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标配”。
阳泉市平定县妇联推动成立200多个妇女微信读书会,吸纳2万多名会员。会员们通过微信群分享经典书籍、交流阅读心得,有效提升了妇女的文化素养。每天早上,宁艾村大喇叭的“宁艾早安”节目准时响起,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民生资讯、文化知识等,由妇女读书会骨干冯丽丽等人精心编排。该节目既传递党的声音,也播报村民的好人好事,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
2015年,吕梁市柳林县教师闫丽与丈夫高海岩自筹8万元创办“览虫书屋”,初衷是为山区孩子提供一个“望见星空的读书天地”。书屋初期通过举办“锤妈故事会”、经典导读等活动吸引村民,逐步发展成为涵盖运动、音乐、书法等多元功能的乡村文化综合体。2018年成立“全民阅读指导中心”,推出“读书扶贫计划”,惠及儿童与成人。十年间,书屋走出书法家王红红、大学生刘思瑶等榜样人物,并推动柳林县将“览虫模式”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2023年,闫丽荣获全国“乡村阅读榜样”称号。如今,书屋已成为融合农民夜校、青年党支部等功能的乡村精神家园,用知识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太原公益组织“士君读书会”发起人徐建宏坚持3年举办53场免费讲座,其中七成主讲人为女性学者。“讲《诗经》的大学教授王阿姨”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故事女神”。
临汾市安泽县妇联主席每月组织“书香润廉心”读书会,党员干部家属共同阅读《当好廉内助 弘扬好家风》,从岳母刺字的故事谈到现代家庭监督;乡宁县引进“第二书房”机构,妈妈们组建“阅享留声墙”,用方言录制《闪闪的红星》给留守儿童听。
忻州“与忻说”读书会上,领读人曲建频将《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与基层治理巧妙结合,娓娓道来。台下女教师谢睿带着母亲和弟弟边听边记,三代人的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
晋城市家风馆里,母女共绣“清廉书签”,将《颜氏家训》的名句一针一线绣进绸布。当母亲的手牵着孩子翻动书页,文化的基因便在两代人之间完成了无声传承。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谈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他饱含期待:“书香是一种氛围。”
从迎泽湖畔的“文源讲坛”,到山西农大的“耕读课堂”,从家风馆的亲子共读到农家书屋里捧起书本的农夫,阅读的种子已在三晋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