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张凌漪 发自重庆 4月21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重庆市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渝召开。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政党领导人、部分驻华使节和外国在华工商界代表等出席专题宣介会。会上,6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奋斗者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角度讲述重庆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故事。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其中有两位女社区工作者。
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社区工作者陈莉分享了数字重庆建设给城市治理带来的改变。
“以前,虽然我们每天走街串巷,整天泡在社区里,但对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往往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她说,“去年,重庆建成了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超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我们每个社区工作者的手机上都多了一个App,有了它就像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对所服务的几百户居民需求情况了如指掌,更便于和其他部门一起协同处置问题。”
“去年3月,我们成功处置了一起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的紧急情况。App响起提示5分钟后,我就和社区医生、救护人员赶到了老人家。”陈莉说,“与此同时,街道基层治理中心给交巡警指挥中心发送了信息,在警车的护送下,原本20分钟的路程,救护车只用了9分钟就抵达医院。经过抢救,老人化险为夷。”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则分享了“老厂家属区”如何变身“幸福新家园”的故事。她表示,让居民做主,解民生难题,让记忆永驻,正是打开民主村社区幸福密码的三把“金钥匙”。
在分享“第二把钥匙:解民生难题”时,伍成莉讲到了社区食堂。民主村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空巢老人。针对老人普遍反映的“做饭难”问题,社区选了中心广场旁边的便捷地段建设社区食堂,15元20个菜品自助选,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社区党委还安排了党员和志愿者把饭菜送上门。如今,食堂的饭菜香飘出了社区,连上班族和游客都慕名而来,每天有1200多人来用餐,商家薄利多销越做越旺。
“在重庆,像民主村这样蝶变的老旧小区有9414个。”伍成莉说,民生为大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精彩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