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清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育才小学的心理辅导室内,10岁男孩小军推倒了沙盘上的微型教学楼。“爸爸喝醉时就这样砸东西。”他蜷缩着身子低声说道。校长林霞默默记录下这起家庭暴力创伤案例——这是她本周介入的第3例心理干预。
与此同时,2025年寒假班的100名留守儿童正在拆封自己的“微心愿”礼物:11岁的阿杰拥有了心爱的全套书籍,14岁的玲玲将粉色书包紧紧地搂入怀中……
这些画面是育才小学“三位一体”关爱模式的最新写照——从破碎到治愈,从蒙尘到闪耀,林霞用22年织就的守护网,正托起更多困境儿童的蜕变。
在绝望处种下希望
“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林霞的办公桌上,陶行知的铜像旁堆着1239份帮扶档案。翻开编号X-037的卷宗,小梅的故事跃然纸上:六年级女生因衣物破旧遭同学嘲笑,含泪休学。家访那天,林霞带着三套新校服和两包薯片登门,却看见女孩紧盯电视的麻木神情。“您知道吗?她上次穿裙子还是五年前。”父亲搓着布满老茧的手,眼泪砸在水泥地上。
这场救赎从“不说教”开始。林霞团队设计“亲子烘焙日”,让小梅父女在面粉与黄油中重建信任;开设“少女成长课堂”,用卫生巾互助盒打破月经羞耻;链接社会资源,为女孩们建立“秘密衣橱”。当小梅以志愿者身份带领特殊儿童做手工时,林霞在观察窗后捕捉到她眼里的光——那是一个少女重获尊严的瞬间。
林霞的“阳光中心”社工团队有8名持证社工、30名“爱心妈妈”,他们以爱为炬,照亮了1239名困境儿童的前行道路。
“三位一体”构建成长防护网
心理辅导室内,48岁的社工李芳正用沙盘解码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架上3000余件沙具原型,在孩子们的创作下,投射出他们隐藏的心事:被父母遗忘的生日、目睹家暴的噩梦……
为了守护留守困境儿童成长,育才小学通过“教育托底+资源整合+长效帮扶”的“三位一体”关爱模式,将纸上的政策转化为有温度的关怀关爱。动态贫困生档案精准识别隐性需求,心理三级预警机制分级干预危机,托管服务破解“监管真空”,学校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人性化关爱措施。
从2003年租用4间民房起步,到如今5000平方米校园里的多媒体教室、标准化操场和沙盘治疗室;从“三免一补”政策惠及20届毕业生,到“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守护1100余名涉罪少年……这座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轨迹印证了林霞及其团队为守护留守困境儿童、实现教育公平的多年努力。
站在建校22周年的门槛上,林霞的愿景更加清晰:“我们要证明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颗蒙尘的星星都能闪耀。”
小行父子离开弥勒的那天,男孩偷偷塞给林霞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林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开一家孤儿院。”这或许就是对这场“教育长征”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