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源自网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董颖
中华遗嘱库近日发布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在对遗嘱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空巢老人、遗嘱修改、遗嘱管理人进行了专题研究,揭示了遗嘱服务领域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
白皮书显示,立遗嘱人群数量已连续多年增长,人们对订立遗嘱的需求越来越大,呈现出遗嘱观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财产多样性增加、空巢老人立遗嘱需求显著增长和立遗嘱人群持续年轻化等特点。
数据显示,随着公众对订立遗嘱、预防风险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订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已连续12年下降,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7.71岁,遗嘱年轻化趋势明显。2024年度订立遗嘱人群年龄段集中在60至70岁之间,且该年龄段人数连续5年持续增长,是老年人订立遗嘱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遗嘱财产多样性和遗嘱需求多元化明显增加。
女性立遗嘱占比连续12年超男性
白皮书统计,不同婚恋情况立遗嘱人群在性别、学历、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立遗嘱人群大部分为高中和大学学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里,女性立遗嘱比例连续12年超男性,2024年占比为58.67%;60岁以下中青年群体,2017—2024年女性立遗嘱数量占比64.92%,男性仅35.08%。
而未婚、不婚女性中,44.65%立遗嘱是为了“照顾父母”,28.24%的再婚女性立遗嘱是为“防止财产旁落”。专家表示,数据显示,女性从传统“家庭照料者”向“财产治理者”转型,随着婚姻形态多元化,未来女性在财产规划决策权重将持续上升。
遗嘱观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
近年来,公众对订立遗嘱、预防风险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订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呈连续下降的趋势。
在上海独居的李奶奶原本对立遗嘱一事有所忌讳,认为不吉利。但眼看身边一位老友离世后,子女因遗产分配不均产生了激烈纠纷,李奶奶意识到提前规划财产分配的重要性。在子女的支持下,李奶奶来到中华遗嘱库,按照自己的意愿订立了遗嘱,将财产合理分配给子女,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矛盾。
随着老年群体的持续增长,老年人已经成为订立遗嘱的“主力军”。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认为,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老年人对财富传承规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也凸显出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多元的财产形态下,遗嘱作为财富传承工具的重要性与灵活性。遗嘱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分配安排,更承载着老年人对家庭关系延续、情感寄托的期望。
指定遗产管理人数量攀升
为使遗产得到更妥善处理,民法典明确了遗产管理人制度,规定了遗产管理人的选任、职责、权利等。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华遗嘱库保管的遗嘱中有28057份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占比高达61.47%。其中,指定亲友为遗产管理人的仍为主流,占比为84.29%;指定他人或机构为遗产管理人的较2023年度增长了2.91%,占比15.71%。数据表明,立遗嘱人在财产传承中既依赖传统人际关系信任,又逐步接纳专业化分工。
年过七旬的郑先生夫妇和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考虑到孙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两位老人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把财产留给孙子继承,并指定了专业机构作为遗产管理人代为管理,确保孙子未来的生活得到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办主任陈凯认为,遗产管理人指定的数量攀升,反映出人们对制度的理解从“纸面条款”转向“实际应用”。指定遗产管理人可以避免继承纠纷,降低亲情损耗。比如,一套价值百万元的房产若未明确管理人,继承流程可能耗时数月,而专业人士介入可将周期压缩至30天内,并有助于减少家庭矛盾。
陈凯在工作中发现,遗产管理人制度的落地仍面临一些挑战。“建议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遗产管理人的重要性。同时,加快推动建立遗产管理人职业化体系,提升社会信任度。”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立新指出,遗嘱普及任重道远,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建议加强法治宣传,以‘遗嘱促成孝道’案例来扭转‘不祥之兆’的观念偏见;推动遗产管理人资格认证与司法衔接,确保遗嘱执行效率;探索区块链等技术在遗嘱存证中的应用,以科技赋能法律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