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妇联锚定缩小城乡、收入、区域“三大差距”目标,聚焦破解妇女“增收顾家两难全”困境,将社区巾帼共富工坊与店铺相结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探索出“妇联牵线+社区搭台+工坊赋能+宝妈‘唱戏’”共富新路子,形成“妇联引领—产业赋能—巾帼致富”的发展格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早上八点,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的“妈妈的味道”巾帼共富工坊内,已是一派忙碌景象:有人在打印今天的工作单,有人在招呼前来购买馄饨或烧卖的居民,还有人在搬运制作酸奶的大桶……
正对着工坊大门的墙壁上,电视屏幕显示着一组数据:馄饨制作数量118487盒,就业报酬合计118787元,灵活就业人数30名,巾帼共富基金余额23698元。这仅仅是7个月的成绩单。
去年以来,杭州市上城区妇联锚定缩小城乡、收入、区域“三大差距”目标,聚焦破解妇女“增收顾家两难全”困境,将社区巾帼共富工坊与店铺相结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探索出“妇联牵线+社区搭台+工坊赋能+宝妈‘唱戏’”共富新路子,形成“妇联引领—产业赋能—巾帼致富”的发展格局。
“坊店”结合构建共富生态链
“鲜肉烧卖、鲜肉馄饨各200盒,其他口味各100盒。”早上七点多,新工社区巾帼共富工坊的创始人宋兴燕就在微信群里下发了当天的订单。这样的火爆,是她始料不及的。
爆火的“引线”,要从上城区妇联联合紫阳街道、新工社区、辖区企业盘活闲置空间说起。去年,新工社区把近40平方米的闲置仓库改造成创业孵化基地,由企业向宝妈、退休女性等群体输送馄饨包制、酸奶发酵等技术。
产品是否能立得住,需要市场来检验。在社区“共富集市”上,工坊的首批300盒鲜肉馄饨半小时售罄,一款属于新工社区的“妈妈的味道”一炮打响。
离工坊不过10分钟的脚程,便可来到位于江城路上的“大肚馄饨·巾帼共富工坊”门店,这家店在开业当日营收就突破了万元。
前有工坊,后有店铺,打通产供销,既源头可控,又无后顾之忧,恰如其分地构建起可持续的共富生态。目前,新工社区的这一模式已复制至望江街道在水一方社区、南星桥街道馒头山社区、小营街道老浙大社区等五处。
“妈妈岗”飘出共富“妈妈味”
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后,陆茶英换上棕色的“妈妈的味道”专属围裙,戴上帽子和口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只见她坐在工坊的灶台前,手脚麻利,一包一捏,一个大肚馄饨就包好了。
“在这里上班,不耽误接送孩子,还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很开心。”陆茶英笑着说。去年10月,身为全职妈妈的她加入巾帼共富工坊,开始从兼职做起。今年3月,她从兼职转为全职,成为工坊技术骨干,月收入也水涨船高,突破了7000元。
“当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全职宝妈再就业而设的工坊。”紫阳街道妇联主席葛希介绍,社区有幼儿园、小学,宝妈群体庞大,妇联排摸过后,共有十几名全职宝妈有家门口就业意向。
为方便宝妈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工坊首创“弹性打卡+技能培训+阶梯分成”机制,熟练工日薪逾200元;同时,工坊严格划分功能区,开设无菌车间区、“带娃专区”、办公区等区块,做到食品安全、带娃安全两不误。
此外,上城区还重点培育了共富主理人。在辖区内招募培养以全职宝妈为主体的共富主理人,并对“社区共富工坊模型”以传帮带机制进行复制。
“以前在外打工没时间陪孩子,现在我在工坊有了自己的事业,就把孩子接到了身边,陪伴孩子成长。”来自四川的宋兴燕开心地说。如今,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宝妈加入工坊,守着孩子养着家,心里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共富基金”传递公益温度
随着产量而跳动的数字,还有“共富基金”。工坊内每包制一盒馄饨,就有0.2元注入“社区共富基金”。这笔资金用于社区建设、困难家庭帮扶、老年人儿童关爱、公益活动等。工坊内的智慧大屏还会实时公示资金流向,让每一笔公益支出都清晰可见。数据显示,公益基金已累计帮扶困难家庭15户,开展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培训12场,惠及特殊群体23人。
“我们逐步探索了‘宝妈就业—社区增收—公益反哺’的良性循环。”新工社区书记张营科说,“希望每一份烟火气都成为共富的薪火。”
“五一”期间,工坊进行了改造升级,筹备扩建百平方米标准化车间,重点吸纳大学生和残疾人就业。
下一步,上城区妇联将深化“街道—社区—企业”三方联建机制,组织“巾帼巧手”培训,激活更多城市社区经济的“微循环”,让“妈妈的味道”飘香飘远,让巾帼共富工坊成为社区妇女增收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