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韩亚聪
近日,多家新能源车企集体改口,将“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从舆论反响来看,大多数人是支持这样的“新定位”的,这也凸显了社会对驾驶安全的关切。但更名只是第一步,后续的产品宣传、研发保障、行业规范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让“安全”二字贯穿始终。
一段时间以来,拼“智驾”成为新能源车企的竞争焦点。受宣传误导,一些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安全性和局限性产生严重误判,过度依赖“零接管”“脱手驾驶”,近两年引发不少事故,令人痛心。
应该明确的是,在当前的科技现状下,智能驾驶技术仅仅是驾驶员的“助手”,而非能够完全取代驾驶员的“替代者”。此次更名,标志着智能驾驶从“营销概念”回归“安全本位”,充分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无论对于车企还是消费者,都是一种成长。
一切关乎生命的产品创新都要守牢安全底线,在事关生命和健康的问题上,稳慎一点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一切创新最终服务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创新的应有境界始终是以人为本。随着“智驾”更名,我们期待更多安全举措和行业规范能够更进一步,真正推动科技向善,而不是科技接管。
“智驾”更名“辅助驾驶”,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命名层面的变革,也是对消费者认知偏差的一次修正,更是汽车行业的一次价值观重塑。从以营销为导向转变为以安全为首要考量,这样的纠偏也将推动行业不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