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慧与杂货车以及自己的书。 姚改改/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细数自己的过往,陈慧总能迅速地说出人生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1978年生于江苏如皋,3岁被送养,14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27岁远嫁浙江余姚,40岁离异。2006年开始在菜市场摆摊,2010年开始写作,2018年出版第一本书……这些时间坐标,构成了这位“菜场女作家”的人生。
陈慧总是忘不了凌晨三点的天空,也始终记得在网络上敲下的第一句话。从摆摊到出书的人生阅历,少不了故事和能量。“如果说我的经历,能给同样在彷徨、迷茫中的女性带去一些力量,不是等于在做善事吗?”
阅读——在书页间汲取养分
写作的基础是阅读,这是陈慧的信条。“我的阅读是无意识开启的。”
小时候,养父母家开磨坊,请了一个帮工,帮工爱看书,带了许多书过来。放学回家的陈慧会到帮工的房间里如饥似渴地阅读。10岁的年纪,字都认不全,可陈慧还是被书里的世界深深吸引。武侠小说、四大名著、古今传奇……帮工有什么书,她就看什么书。就这样,在懵懂的年纪,陈慧完成了最初的阅读积累。
大量阅读带来的好处,在上小学时已初现端倪。“我数学考27分,作文却很好。”因为作文写得好,陈慧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全班阅读。“那时候见到数学老师,我的双腿都在发抖,可看到语文老师,就马上高高兴兴迎上去了。”说起这段儿时经历,陈慧神采奕奕、眉飞色舞。
初中时期,陈慧回到父母身边,住在部队转业干部的宿舍楼里。二楼住着一家酷爱读书的人,那里成了陈慧最喜欢去的地方。“看报纸、看书,看的东西比较杂,没有系统地阅读。”
一分之差,陈慧与普通高中失之交臂,上了一所职业高中。青春期阅读的作品,大部分是言情小说。“那时候学校里流行租书,两三毛钱一天。”陈慧说,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就在下面偷偷看小说。
即便是后来因生活所迫出来摆摊,陈慧爱读书的习惯也没有丢掉。进货等车时,她就在报亭买份报纸或一本书,眼看着车来了,赶紧把书卷到腋下,拎起重物,匆忙上车。
没有输入哪来输出?时至今日,陈慧依旧坚持每天看书。晚上睡觉前的阅读,是属于她的独享时光。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走上写作的路,但是走的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费,正是有了持之以恒的阅读,我的人生才有了新的可能。”陈慧说。
摆摊——在岁月的风雨中历练
“阿三,阿三!”隔着马路,一个阿婆操着地道的余姚话喊着陈慧。
陈慧抬眼循声迎了上去,并回之以余姚话:“侬要买啥?”“削皮刀。”“一块钱。”不等阿婆把手掌心的钱拿出,陈慧兀自“捡”出一个一元钢镚儿。“要两个。”陈慧又“捡”起一个,随后从琳琅满目的小货车中精准拿起两个绿色削皮刀,递给了阿婆。
这场交易,不过短短几秒。顾客多的时候,陈慧甚至能同时应付七八个人。
上百件杂货把一辆旧童车塞得满满当当,可陈慧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顾客要买的东西。菜场里的人形形色色,可他们都跟陈慧熟稔似家人。
这与陈慧长达十几年的摆摊生活有关。
2006年,为了贴补家用,陈慧选择了去菜场讨生活,当时她的孩子才9个月。“我思来想去,唯有摆摊最适合我。我学历不高,身体不好,余姚话也不会说,还要照顾孩子,而摆摊时间相对自由。”
但摆摊的缺点也很明显——需要很早起床。最初,陈慧每天都得凌晨三点多起床,在黑夜里担惊受怕地赶往菜场。“不这么早不行啊,去晚了就没地方了。”陈慧解释。
摆摊的日子,写满了辛酸与无奈。漆黑的夜里,陈慧不知道多少次无声地痛哭过,但第二天她又把眼泪擦干,继续去摆摊。有一次,在进货的路上,装了满满一车货的摩托车车胎坏了,人和车被撂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她只能自己想办法把车修好了再骑回去。
到梁弄镇的第五年,陈慧熟练地掌握了余姚话。用她的话来说:“你要从人家口袋里掏钱来,能不快速融入吗?”
历经种种,陈慧越发觉得这世界上是没有什么事情克服不了的。她的语气中带着一股坚韧:“这些困难于我而言,不是苦难,而是经历。”
写作——无心插柳柳成荫
2010年,儿子上幼儿园后,陈慧有了半天空闲时间。干些什么呢?陈慧用自己辛苦赚来的2600元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开始了写作生涯。
童年旧事、菜场熟人、平凡人的平凡事都是她笔下记录的鲜活生活。一次心血来潮,她把自己的文章贴到了余姚文学论坛里,灵动的笔触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众人的鼓励下,2018年,她出书了,“菜场女作家”横空出世。
“这个凹凸不平的人间。”“大车轰隆隆驶过,裹挟的气流汹涌地喷在我的脸上,危险仿若近在咫尺。”“礼节性的小风吹了一天,试探性的中风吹了一天,其余的,都是肆意妄为的大风。”……读陈慧的文字,仿佛和一位邻家大姐在聊天,语言质朴又不乏诗意,偶尔还有些小幽默,颇有娓娓道来之感。而与她交谈,又会发现,她逻辑严谨,语言能力强,语速稍快,是个风风火火的女性。
反差,在陈慧身上如此鲜明,却并不突兀。
当陈慧爆火时,多个MCN机构主动找到她,想让她去当网红、做直播,她都拒绝了。
“我始终清楚自己的定位。”陈慧知道,当网络巨大的流量来袭,她一个普通人凭个人能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那我不如老实点,守着自己的小摊过日子。”
在《在菜场,在人间》这本书中,陈慧写道:“很难说是小镇的菜市场造就了今日的我,还是我将菜市场作为了人世间的瞭望孔。”
摆摊是生活,写作亦是生活。陈慧自洽着且自由着,按照自己的节奏,遵从自己的内心,过好自己的人生。“我是一个生活家,摆摊继续,写作照旧。至于未来有什么样的结果,那都是老天赏赐的。”
原本,陈慧每天的生活就是推着近200斤重的杂货车往返于家和小镇菜市场之间。2022年,她下定决心,暂别菜场,跟着一对蜂农去追花。
“2021年,我的腰一下子不行了,独自躺在床上,蓬头垢面,失魂落魄。”卧床的10多天里,陈慧想了很多。“如果我瘫痪了,余生就要这样在床上度过。我来浙江21年,永远是围着家里、菜市场打转,最多去进个货,回趟娘家,哪里都没去过。”
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了,出去转转,换个心情。
追花逐蜜的4个月,陈慧边走边写,如获新生。她深有体会地写下这段话:“人常常寄望远方,并非就向往别样的长久生活,只是想借助这日日相见的浮生中偷得的有限自由,衍生出非凡的勇气,重新扑腾在庸常的柴米油盐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