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王对平:

被文学点亮的残缺人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王对平在村里。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不喜欢扎堆聊那些家长里短的琐碎,或许因为身体上的不便,我有点儿自卑,很少去公共场所走动。闲暇之余,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晒晒太阳,或是听听音乐,看看书……偶尔也写一些东西。”

  1973年,王对平出生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她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妹妹。由于身有残疾,从记事起,王对平的世界就笼罩在阴影中。或许是亲情的浸润与呵护,或许是对生命从未放弃的渴望,王对平用蹒跚的步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用热爱书写了一段阴影下的灿烂人生。

  喜欢读书的残疾女孩

  王对平7个月大的时候,被查出患有小儿麻痹症。对于一个贫寒的农家而言,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但在王对平的印象里,父母对她总是呵护有加。

  “父亲背着我四处求医的身影,就好像一幅经年的水彩画烙在我记忆的深处,成为永远的定格!”“对于我这个女儿,父母却从没想过要放弃!”多年后,王对平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因为王对平走路不方便,8岁的时候,父母才把她送到了村里的小学读书。王对平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新的环境,她喜欢学习,成绩很好。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读到了第一部武侠小说——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尽管有很多字还不认识,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对这本书的喜爱。

  从此,王对平对阅读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没钱买书,她就想方设法地找家有藏书的同学借阅。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尝试着写一些东西,最初只是随便记录生活中的小事,或者写写每天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升入初中后,王对平开始写日记,这个习惯她坚持了十几年。

  尽管王对平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因为身体及其他原因,初中毕业后,她还是离开了心爱的校园。

  转眼几年过去,村里和王对平年龄差不多大的农村女孩都开始谈婚论嫁。平日里更多以书为伴的王对平,当然也有对爱情的渴望。虽然不时也有人到家里提亲,但王对平始终有些排斥。因为身体原因,她总觉得爱情对自己而言有些“奢侈”。

  直到28岁那年,经人介绍,王对平和现在的丈夫结了婚。尽管婚前他们只见过几面,但她认定了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没错。丈夫对她很好,很爱她也疼她,在她眼里,丈夫是一个像父亲那样包容和呵护她的人。

  文字里的平行人生

  婚后的那些年,王对平也偶尔会抽空读书。但随着一双儿女的出生,为人妻、为人母后的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逐渐湮没了少女时代风花雪月的梦想。

  直到2014年年初,王对平有了一部智能手机,她开始试着用文字编织少女时代的那个梦想。

  那段时间,王对平认识了西吉的农民作家康鹏飞等人,在这些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王对平先后在网络平台发表了《冬天里的温暖》《老屋》等作品。

  2017年,在绝句小说新文体创始人纪广洋先生的悉心教导和帮助下,王对平的首篇绝句小说《白牡丹》刊登在《运河》杂志,这是她的文字第一次被印成铅字。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书上自己的名字,王对平恍然如梦。

  此后,王对平的小说、散文、绝句小说相继刊登于《朔方》《周末》《新青年》《六盘山》《鲁艺》《小说快报》等报纸杂志,有部分作品还被海外报刊采用。

  文学让身患残疾的王对平以另一种姿态站立了起来。如今的她,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去读书写字了,她的炕头,也开始“明目张胆”地摆放上了各类书籍。

  相较于发表第一篇作品时的欣喜与激动,如今,王对平的心境早已归于平和恬静。她只想沉淀下来,继续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耕耘。

  眼下,一双儿女一个已大学毕业,一个正在求学,王对平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写作。如果说当初的坚持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如今的文学创作已经成为她寻找自我、放飞自我的最好方式。

  “我喜欢孤独,是孤独成就了我的写作爱好。只有在文字里,孤独的灵魂才得以安放!”王对平说。

中国妇女报视点评论 4被文学点亮的残缺人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2025-05-09 2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