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息串联微网格 微警务办好微实事

“卓玛警务室”:8名女警串联起2600米海拔的温情守护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 张佳怡

    卓玛警务室女警入户了解民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 张佳怡

  晨光初起,梭磨河畔蒸腾的雾气裹着酥油香漫过街道。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卓玛警务室”内,女警们正整理着装备,藏蓝色警服上的党徽泛着微光。

  2018年,四川省马尔康市公安局针对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等治理情况,创建了群众家门口的“卓玛警务室”。这支由8名女警组成的队伍串联起2600米海拔的温情守护,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成为群众的知心“卓玛”,写下连续7年刑事案件“零发案”、群众满意度“百分百”的平安答卷。

  警务室紧挨着阿坝州人民医院。“阿坝州人民医院年均接诊30余万人次,大部分患者是来自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族群众。”警务室民警米云珊说。

  “盲区的监控已经在补充了,升降器的问题我们也在跟进解决……”一大早,米云珊和卓玛一同前去阿坝州人民医院走访。随后她们同医院保卫科科长张勇一块儿查看安防设施。张勇说:“有什么事走几步到警务室说一声,或者直接给卓玛警官打个电话,她们跟着就来处理,帮了我们不少忙。”

  土生土长的马尔康人卓玛,是“卓玛警务室”的代表,她在警务室成立当年也成了一名社区民警。

  有一次,一位老人因语言沟通不畅与医生发生了一些矛盾。卓玛和同事们闻讯赶来,经与医院工作人员沟通确认,卓玛耐心向老人解释。老人得知自己误会了医生,连忙向医生道歉,并按照医生的叮嘱治疗,也握着卓玛的手连声道谢。

  9点,卓玛与辅警罗依石满背着警务包,提着牛奶等生活物资,随网格员海江一同走进马江路一处居民住宅。海江大姐在前期走访时发现此户家庭困难,便将情况反映给警务室。

  卓玛与罗依石满一边与群众拉着家常,一边认真地记录着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家中老人的身体状况。临近中午,她们接到新的警情,又匆匆赶往马尔康镇,处理因在楼道摆放杂物而产生的邻里纠纷……

  为更好地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卓玛警务室”依托“警网融合”社区警务,将马江社区划分为13个基础网格、102个微网格,将网格员队伍与“卓玛警务室”警力融合,盘活社区阵地资源,以微信息串联微网格,以微警务办好微实事。

  102个微网格藏着无数冷暖:为不识字的老人跑通孙女入学手续;为残疾青年争取到5000元无障碍改造金……女警与网格员们组成的“最佳拍档”,将矛盾化解在网格内,把平安网织得更密。

  刚到警务室不久的民警泽郎斯满,之前在阿坝县公安局从事法治工作。前段时间,她亲自参与劝回了因电诈而想轻生的受害者。对于如今的工作,她又多了些感悟:“社区警务工作,不是简单的法律适用,而是心与心的对话,能在事发前就帮助到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姐姐,我想和你说个事……”辖区的一名女个体商户跟在卓玛身后,叫住了她。这位女性向卓玛讲述自己遭受家暴的情况,卓玛立即对她进行普法,并留下自己的电话,随后卓玛联系妇联等相关部门,联动帮助她实现了诉求,维护了合法权益。

  “在处理女性权益保护案件时,当事人面对女警,往往更容易卸下防备,敞开心扉。”卓玛说,警务室也通过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引导辖区的居民尊法、学法、懂法,并能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调解纠纷、反诈宣传、安全检查、巡逻宣防、送证上门、护学岗……警务室的工作内容非常琐碎,每个人每天都像一只小蜜蜂,不停在辖区各处穿梭。

  “卓玛警务室”自成立以来,共接受群众咨询12000余次,提供帮助2000余次,提供服务7000余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90余起。

  夜幕下的广场,端庄舞步伴着音乐飞扬。巡逻归来的女警们也跳进舞圈,藏蓝色警服与传统藏袍交织成画。在这座高原小城,“卓玛”不仅是藏族民间美丽善良的代名词,更是责任担当与巾帼奉献。

中国妇女报基层中国 8“卓玛警务室”:8名女警串联起2600米海拔的温情守护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 张佳怡2025-05-09 2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