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创新组建巾帼家庭手工坊联盟

传统技艺“出海” 扩宽妇女增收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往日废弃的玉米叶、麦秆、蒲藤、柳条,在杨俊艳手中被赋予了新生命。她以自然馈赠的材料为笔,编织技艺为墨,精心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鸟巢、精巧雅致的花篮、质朴实用的背筐。

  在天津市静海区,像杨俊艳这样的一群女性凭借一双双巧手,在家庭手工坊里编织着就业梦想,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妇女面临着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就业增收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静海区妇联积极探索,于2021年在西翟庄村设立了第一家巾帼家庭手工坊,负责人便是杨氏柳编传承人杨俊艳。

  手工坊采用“技能+订单”的灵活就业模式,依托“女能人”建坊、村中设站、家庭布点。杨俊艳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热情的服务,带领姐妹们开启了创业就业之路。

  在手工坊发展过程中,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为手工坊搭建平台,通过“新农学堂”培训的方式将柳编手艺送到各个村,鼓励妇女带着产品踊跃参加“巾帼市集”,大力推广巾帼好产品,不断链接市场资源,增加经济收益。

  近几年来,杨俊艳先后走遍了全区近20个街乡镇,培训妇女近2000人,带动近1000人实现灵活就业。“以前我家生活比较困难,租住人家的房。一开始我对手工编织一窍不通,没想到跟着俊艳学编圈、编篮子,一点点地增加了收入,日子也一点点地好起来,也住上了自己盖的大瓦房。”杨秀娥高兴地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手工坊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共拥有500多种柳编工艺品,还作为免检产品销往瑞士、德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达到100多万件。

  “我一个人富了不算什么,众多姐妹们都富了才是我真正的成功!”杨俊艳表示要继续带领更多的农村姐妹们凭借柳编共同致富。

  在独流镇的另一家巾帼家庭手工坊史记泥塑工作室,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文创泥塑作品映入眼帘。“我希望将泥塑技艺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讲好文化故事,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这门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并给她们带来收益。”负责人史桂艳说,工作室的学员络绎不绝,她本人也经常到各乡镇街道讲课,姐妹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今年年初,静海区妇联集合了全区近10余家手工坊,成立了“静禾巧娘”巾帼家庭手工坊联盟,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技术提升,促进了区域内妇女手工产业的协同发展。各个手工坊以联盟形式共同打造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知名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静海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引领打造巾帼家庭手工坊,为赋闲妇女、宝妈等群体的就业增收搭建平台,通过工作时间碎片化、创收模式多元化的就业新模式,让更多妇女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传统技艺“出海” 扩宽妇女增收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2025-05-12 2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