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话语体系创新

■ 于光君

  ·阅读提示·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回应时代问题,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领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培养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于光君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教育、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回应时代问题,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领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培养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话语体系是问题的重要载体,传统的话语体系难以深入分析和把握新的问题,需要创新话语体系,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女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就业困境、算法歧视对女性的影响等,运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话语体系难以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新的话语资源和分析工具,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据和来源,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话语体系的转化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话语体系也要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话语体系的精华,又要敢于突破和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一定思想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以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无论话语体系如何创新,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被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所干扰,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妇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教学内容中融入人工智能等相关议题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教学中要引入人工智能话语元素,融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议题,使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前沿科技联系起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与妇女问题相关的数据,深度剖析技术伦理与性别平等的潜在冲突及其化解路径,以数据为支撑进行话语表达,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话语内容,比如,人工智能发展对女性就业、教育、家庭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些行业的应用如何改变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是创造了更多适合女性的岗位,还是导致部分女性面临职业转型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中潜在的性别偏见问题,算法是否会对女性产生不公平的影响,以及在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女性参与度较低可能带来的后果;人工智能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变化;社交媒体上的性别刻板印象传播、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中的性别视角缺失等问题。要通过实证数据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时代女性在AI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关于女性在AI相关领域的就业数据和就业岗位分布,最新调查数据显示,AI行业中女性从业人员占比22%。在数智化行业,女性领导者数量占比33%,女性技术领导者占比为28%。而且,女性多集中在人力资源、行政助理等支持岗位,在算法、模型等核心技术岗位的比例较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各种性别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思考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应用,从妇女发展的角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化和创新,用创新的话语体系对传统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学生成为话语体系创新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另外,还要加强跨学科话语融合,加强与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话语融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话语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话语内容。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逻辑和机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妇女的影响,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话语体系主要以文字、语音等单一模态为主,因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单一,基本上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与学的效果都不理想。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创造了技术性条件。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体系呈现出多模态融合的特征,除了文字和语音,图像、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模态的信息被广泛应用于话语表达中。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体系强调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语言壁垒,使得话语体系呈现出跨领域融合的趋势和数据驱动的特点。利用人工智能的话语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话语传播方式,既包括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赋能,也包括借助新技术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中的许多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往往较为抽象,可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增强课程的真实感和吸引力。通过VR技术,实现时空穿越,回到特定的历史时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妇女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产生的背景的时候,可以借助VR设备让学生“置身”于19世纪的欧洲工厂,体验女工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深刻理解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借助AR技术也可以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通过AR技术,模拟不同性别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性别不平等带来的影响,深刻理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义。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妇女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助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摘编》。利用沉浸式教学场景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知识,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沉浸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历史的“参与者”和现实的“亲历者”,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认同感,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面临技术门槛高、数据安全等问题,在融合多种话语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话语体系碎片化的问题,导致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的话语体系可能对传统话语体系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在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程设计和规划,明确各话语元素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对传统话语体系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为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妇女发展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进程视域下中国妇女运动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ks189;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重大课题“群团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妇联组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ky2010201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5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课的话语体系创新 ■ 于光君2025-05-14 2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