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汴绣“绣娘”张留凤:

40年守艺 “一针一线”织就巾帼传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春日的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柔光透过刺绣博物馆展厅幕墙,洒在一幅8米长的汴绣《清明上河图》上。

  这幅凝聚360名绣娘心血、耗时两年完成的作品,正是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留凤的“代表作”之一。这位从豫东农家走出的非遗传承人,用40年光阴将千年汴绣从濒临失传的困境中唤醒,更以绣娘的身份带动近千名农村妇女实现“指尖脱贫”,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绣出新时代女性的奋斗华章。

  绣架前的“守艺人”

  1978年,张留凤出生于开封市通许县一个刺绣世家。6岁那年,她第一次拿起绣针。“姥姥说,刺绣是‘用时间熬出来的艺术’,急不得。”正是这句话,让她在绣架前一坐就是40年。

  1999年,张留凤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美术馆工作。“美术馆的工作让我接触到很多非遗艺术品,也深感非遗传承的艰难。我是爱绣之人,得把姥姥和母亲的事业传承下去。”深思熟虑之后,张留凤决定成立公司,组建专业的绣娘团队,将汴绣打造成一个品牌,走出河南、走向全中国甚至走向世界。

  2011年,张留凤放弃稳定的工作,用身上仅有的两万元租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地下室,用自己多年积攒的300多幅作品,创立了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为了跑销路,张留凤到各地参加展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为了省钱,她每次都装满一行李箱的泡面,坐20多个小时的硬座……终于,2015年,一涵汴绣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成为手工汴绣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

  如今,一涵汴绣从家庭式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360多名绣娘、10多名刺绣大师,占地3000平方米的手工汴绣企业,申请专利40余项,作品版权登记超万件,与许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美化了8700栋别墅和家庭软装修,开发出具有开封代表的汴绣清明上河图系列、汴绣双面绣屏风系列等共13个品种的绣品,远销日本、韩国、法国等10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4500万余元。

  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张留凤也希望非遗传统技艺能助力农村妇女就业增收。张留凤带领团队先后在17个乡村设立刺绣工作坊,开设刺绣培训班,通过刺绣技能培训、礼仪培训、绘画学习等全方位教学,让农村妇女从“家庭主妇”蜕变为“技能绣娘”。其中,搭建的刺绣培训基地还免费培训了300多名残疾人绣娘,并全力从技能和心理上扶持她们。截至2024年,一涵汴绣累计培训近千名妇女,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此外,张留凤还将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我们要培养既能拿绣针、又懂设计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她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共建中国刺绣产业学院,开设“产品艺术设计(刺绣设计与工艺方向)”专业,旨在通过校企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培养新时代的刺绣人才,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要教针法,更要让年轻人触摸到千年绣史的温度。”张留凤说。

  文化出海的“织梦者”

  为了让汴绣“走出去”,张留凤大胆创新营销模式:搭建75个短视频账号矩阵,通过直播讲解刺绣作品,展示绣娘刺绣工艺,传播刺绣文化;开发“刺绣+家居”“刺绣+文创”系列产品,从高端礼品到日常丝巾,覆盖不同消费群体。

  2024年2月,一涵汴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亮相2024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国展,展示了近些年在传统纹样再设计、文化符号再造、非遗技艺跨界创新等方面颇具代表性的精品汴绣产品,成为展会的亮点。

  其中,《千里江山图》让英国观众惊叹不已。这幅耗时5年、用128种丝线绣制的作品,以每平方尺40万针的密度,将王希孟笔下的山水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外国友人用放大镜观察绣品细节时,我特别骄傲——这就是中国非遗的魅力。”张留凤说。

  在技术创新上,张留凤同样敢为人先。“非遗不能躺在博物馆里,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她建立传统刺绣数据库,每年淘汰15%的过时图案,创新20%的新设计;引入AR/VR技术,让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绣品即可观看动态讲解;甚至尝试用3D打印技术制作绣绷,提高生产效率。

  2024年,张留凤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面对荣誉,她依然保持着农家女的质朴:“我只是个爱绣花的人,能让更多姐妹靠手艺过上好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如今,她正忙着建设中国刺绣艺术基地,计划通过数字化平台让全球爱好者在线学习汴绣。“千年汴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张留凤说。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40年守艺 “一针一线”织就巾帼传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2025-05-16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