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谵小语完成了对文物的二次刻画,让古老艺术在当代语境中重获生命力。
■ 唐大伟
在数字化浪潮与快餐式阅读不断冲刷我们大脑的今天,谵小语的“精读博物馆”如同一组沉静的文化锚点,将传统艺术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解放,重构为可触摸的精神图谱。这套以“精读”为方法论的艺术通识丛书,以三棱镜式的解构视角,完成了对书法、绘画、碑刻三大传统艺术门类的当代诠释。
“精读博物馆”系列首批出版三个分册。《墨迹:书法里的风度》以书法作品为切入点,解析笔法、章法背后的美学原则,结合历代名家真迹探讨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核。《色境:绘画里的气度》通过绘画技法与风格流变,揭示中国画对意境、空间的独特表达。《镌影:碑版里的温度》从碑刻拓片等载体出发,剖析文字镌刻艺术与历史信息承载功能,强调冰冷文物中的生命温度。作者突破单一艺术门类局限,融合书法、绘画、金石学的知识,形成了“艺术—历史—文化”三位一体的解读框架。
在对历代著名书画碑帖的解读中,作者以诗性语言唤醒沉睡的碑文与墨迹,解密纸帛碑石背后的人间传奇,很好地平衡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背景下,该系列开创了“精读型”博物书写先河。相较于文博介绍类读物的广度覆盖特点,谵小语选择小视角深度切入:每篇文章聚焦一到三件核心字画类文物,再辅之相关作品、历史背景、文化脉络进行认知拓展,并配以艺术作品高清细节图片。如在解读苏轼《阳羡帖》时,作者回顾了苏轼从少年得志到乌台诗案、黄州谪居、五改诏令、客死常州的一生,并在写苏轼初到黄州时引出《定惠院二诗草稿卷》,在写苏轼襄邑遇雨时引出《洞庭中山二赋卷》,等等。这种将文物放在古人人生轨迹中进行解读的叙事方式,在恪守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更能与读者形成精神共鸣。
面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课题和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播困境,丛书提供了极具启发的解决方案。如在讲述“兰亭”故事的时候,作者提出了今人临摹经典的一系列问题,反思我们如何学习古人,以及学习古人究竟学什么。更可贵的是,作者始终把握人文内核,致力于发现每一件作品背后的主体——人,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让读者意识到艺术既是人性的外化,又是宇宙精神的体现。
可以说,在博物馆教育从“物”到“人”转向的今天,谵小语用文字完成了对文物的二次刻画,让古老艺术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获得生命力。这或许正是“精读”的真谛: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