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是这片森林的呼吸节律。涨潮时,它化身碧波仙岛,退潮时展露千沟万壑。昼夜交替间,泥沙吞吐中,演绎着沧海漾绿的生态剧本……

沧浪之树

■ 黄喜祖

    高文伟/摄

  ■ 黄喜祖 

  一条盘旋的海湾如蛟龙,穿梭于东海与南海之间;碧玉般的树林蜿蜒数公里,恰如镶嵌其上的闪亮龙鳞,在这湾,这海,这滩,处处可见生命的热烈与生态的魅力。

  一 

  初升的暖阳,是一场大幕的开启,初夏时节,我与一众好友,一早起来便前往似龙之湾观树。

  霞晖缀在衣襟,步入橘红色栈道,海里的绿树,在海泥底播与海洋潮汐的滋润下,摇曳着身姿。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八尺门海湾,如巨龙吐息,红树林在其颌下,织就着闪光金鳞。沿着蜿蜒向浅滩的栈道前行,望去向东北方向的东海,一片宽广、辽远与明净。

  “别看红树林如今还是墩墩的小个子,假以时日,必如孔雀开屏,成为一片葳蕤的海中森林,更是岸线保护的‘大力士’。”同行熟知潮间带森林的朋友真切地说道。

  这片海上绿洲生长的地方,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红树林中丰富的鱼类,吸引鸟类前来觅食;其树林上层枝繁叶茂,招引大量昆虫,为太阳鸟、啄花鸟、绣眼瞪林鸟提供食物。

  潮汐,是这片森林的呼吸节律。涨潮时,它化身碧波仙岛,退潮时展露千沟万壑。昼夜交替间,泥沙吞吐中,演绎着沧海漾绿的生态剧本。在这海陆交汇处,编织着精妙的生命网络——淤泥托举红树,根系庇护鱼蟹,落叶喂养浮游,层层嵌套的生存智慧,恰似自然写就的《生命赋》。

  潮水退却,弹涂鱼家族开始它们的滩涂芭蕾。率先出洞的“首领”探出机警的双眼侦察是否存在“敌情”,继而用胸鳍支撑起泥浆斑驳的身体,它先把上半截的身子探了出来,向着四周一番观察,再将整个身子弾出了洞口,一双凸起在额端的双眼滴溜溜地转。“静卧”了片刻,几声“吱吱”,四周的潮汐温床里,竟然一下子冒出了十来条同伴。这些结伴的家伙,有的就地打滚儿,有的弓背弹跳逐食,有的相互亲昵。不一会儿,树下的沼地便成了野趣天地:螃蟹横行、贝类翻身、海螺拱泥……

  滩涂在潮汐退去中渐次苏醒,而树冠层的生态剧场也拉开帷幕。我的视线从热闹的滩涂缓缓上移,一道道翼翅突然掠过,揭开另一重生态场景。枝头站立的鹭鸟,伸长脖子四处张望,针尖的喙,分明是弹涂鱼的死对头;踱步的海鸭子看似闲庭信步,脑瓜子却不停转动,扁嘴一合,数只沙蟹便入了口;稳立枝头的海鸥,等着涨潮时逆流而上的鱼群……极限施压、无情快手、隐藏高手,却无法围歼红树滩涂下的“滑头”,倒让这方龙宫“后花园”越发风物繁华。

  这片海上绿洲的蓬勃,既非“江横玉系腰”的婉约,也不是“大漠孤烟直”的苍凉,而是海陆交响的生命礼赞。日常驻扎于此的,多半是水鸟、水禽等海鸟,也有部分陆栖鸟类偶尔出没于红树林带。

  这些海鸟,为什么会选择在红树林繁衍生息?面对我的疑惑,海边人解答道,“这就是自然界相互倚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智慧。”

  古老的海岛民谣在耳旁回响,“红树红树,海神赐福,玉带锁岸,恶蛟退步……”。

  海岛何其有幸,陆地有木麻黄抵御风沙,又有如此多的绿植卫护海疆。

  二 

  在惊叹于红树林的外在之美后,我不禁对它的生长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骄阳从东方海面上喷薄而出之际,朝霞瞬间为云彩镶上金边,也给海岸线边上的红树林披上淡红轻纱。鸟儿时而向阳飞翔,时而停落枝头,为红树林之晨增添灵动景致,开启海陆交响的生命乐章。

  潮水静静涨上来,淹没红树林枝干,只露树冠,让红树林宛如海上“绿枞”。从地理环境看,东海经由台湾海峡蜿蜒至此,形成狭长的八尺门海湾,贯通南海。在卫星影像中,这片翡翠色的红树林带,如同大地伸展的“血脉”。

  为守护这片珍贵的红树林,闽南东山县自然资源局设立专职管护机构。工作人员如同“田园守望者”,精心照料这些海洋珍宝。我不禁好奇,这片神奇的红树林究竟是如何生长和繁衍的呢?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的浅海滩涂,构成独特的过渡生态系统。它根系发达,盘虬卧龙般的支柱根与板状根交织成天然防浪网,抗风能力堪比钢筋混凝土堤坝。这些根系不仅稳固海底泥沼,还从中汲取养分,让红树林枝繁叶茂。”一位管护者向我揭秘其生长繁衍的奥秘。

  红树林明明是绿色,为何得名“红树”?对于我的疑问,同行的友人道:“因为海水周期性浸淹,树木富含单宁酸,刮开树皮氧化后呈红色,所以得名。”另一位朋友补充道:“红树是大类统称,包含木榄、秋茄、白骨壤等多个品种。”

  更令人称奇的是红树林“胎生”现象。晨曦穿透雾霭时,母树枝头的笔状胚轴完成蜕变。幼苗在母体中发育成熟,坠入滩涂便开启独立成长,仿佛向母亲告别:“娘亲啊,你不用担忧我不在你的怀抱,一离开你,我就可以独立成木,成就同一个家族体系……”

  在海陆交界地带,红树林就像物种基因库和资源宝库,构建起复杂的高生产力食物链系统。这里涵养着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伴生植物及浮游植物;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鸟类、昆虫在此觅食;微生物则承担分解工作,形成浅海滩涂有机循环体系。这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正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对于鱼、虾、蟹、贝类而言,红树林是理想的生长繁殖地与安乐窝。这里是它们迁徙途中觅食、繁衍的“加油站”与“温柔乡”。这番生态奇观,不禁让人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红树林同样借淤泥滋养,回馈世界一片盎然生机。究竟是淤泥成就了海上绿洲,还是绿洲再造了淤泥?或者是二者相互借力?这正是自然生态的魅力所在。

  友人告诉我,潮汐是红树林的“代谢周期”,其生存密码藏于红树躯体与海洋元素中,人类目前只能窥见表象。在潮涨潮落间,陆地与海洋的物质、能量、信息在此汇聚,交换,演绎着复杂的生态故事。

  霞光中,红树轻轻摇曳,不知是在向人类致意,还是在为海洋的命运担忧。沐浴着阳光前行,目之所及,红树林美景如画。它身披铠甲,如海岸哨兵般在潮汐线上筑起翡翠屏障。海树不惧海水苦涩,却难敌人类的破坏。这片无私的守护者,默默维系着海域生态平衡,令人心生敬意。

  《论语》有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红树林扎根淤泥却净化污浊;抵御风浪、耐受苦涩,以坚韧与奉献赢得人类赞誉。漫步其间,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对自然的敬畏。

  三 

  行走在伸进海里的塑胶栈道,恍若骑乘展翅翱翔的鲲鹏,威武又神奇。和暖的海风如绸缎拂面,轻柔如丝;海鸥的鸣啼,将咸涩的晨光谱成视听的韵律。

  这片海边碧玉丝绦,不仅赐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旖旎风光,更是让人艳羡的资源宝藏。这片海洋森林中,没有相互倾轧的恶性竞争,只有此长彼消的生存法则。它们也许在此处交换生命的生存密码,或将个体生命转化为其他能量,以别样形态展现。

  是谁为这蔚蓝的洋面披上绿装?这景象,恰似杨万里笔下“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般阔达壮美。

  “这片潮间带森林,堪称立体生态博物馆。上层枝头鸟雀争鸣,中层树干附生贝类,下层根系庇护鱼蟹,形成三栖共生的奇观。”一位当地的“海事通”的讲解头头是道。

  与一对来自北京的青年夫妇攀谈,得知他们带着上初中的女儿,专程搭乘飞机到厦门,再转乘动车,只为一睹这被誉为“海上森林”的红树林。小姑娘激动地说:“我这一趟太值了!既领略了大海的辽阔,又欣赏了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还能从简介中学到更多知识。回去肯定能写出一篇很棒的《红树林游记》。”孩子的话语间满是自信。

  我想,这些沧浪之树,如同一封跨越千山万水的“绿色情书”,诉说着自然生态的无限风韵。顺着蜿蜒的栈道望去,一群游人或拍照留念,或眺望飞鸟,或轻抚红树林果实,那专注倾情的模样,不正是对美的执着追寻?柏拉图曾说:“当我们凝视美本身时,野蛮的锁链便悄然脱落。”此刻,我更觉美不仅是自然、形态、艺术之美,更是人心观念之美。

  另一群孩子在父母带领下,好奇地观赏着这片宛如绿色锦缎的红树林。“爸妈,那些红树林会洗海水澡吗?我想一定是,不然它们的叶子怎么会微笑呢?”稚嫩的童声充满想象。“它们可不只是‘游泳冠军’,还是保护海堤的勇士。每公顷红树林年固碳量达3吨,就像天然空调调节着海域气温。”孩子的母亲温柔地解答。顺着孩子的目光看去,仿佛真的能听见海树的笑声……

  同行的环境保护行家揭开了自然奥秘:“海树能饮咸水,得益于独特的盐腺结构;错综的根系,是它们进行气体交换的生存智慧。树叶上的盐霜,就是天然的‘海水过滤装置’,每天要处理成吨的咸水,堪称天生的海水淡化厂。”这番专业解读,令我心底不禁涌起感慨:碧海蓝天之下,这美景胜过苏堤杏花雨、断桥月光曲。

  “这绵延的海岸线,恰似精卫衔来的翠木,以生态智慧重绘沧海碧树。”“等东山高铁站建成,这里定会成为闽南东山岛迎接旅客的首张‘生态名片’。”栈道上,游客们你一言我一语,满是对这片红树林的赞美。

  无论春夏秋冬,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游人如织。有人架起相机捕捉飞禽倩影,有人俯身观察滩涂生灵百态,在这座立体生态博物馆里,感受自然生态的和谐共鸣。成双成对的年轻人将这里选为婚纱拍摄地,以绿树、碧海、蓝天、飞鸟为背景,定格“爱之永恒”的唯美瞬间;而览胜者们,则沉醉于“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景致。

  一群觅食的鹭鸟、海鸥振翅掠过红树林,瞬间让整片林子欢腾起来。潮音与鸟鸣交织,迸发着原始野性的生命力,让人领略到空明澄澈的天地大美。

  生命树下谈生命,海滩之上观海滩。沧浪观树之旅,留在我心中的,皆是这些勇于献身的海生绿植,它们以诗意的姿态,为大海增添隽永,书写着新的生命华章。面对此海、此树、此景、此情,想必,观树时人们的内心也可因此而变得丰盈、细腻与纯净吧。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 6沧浪之树 ■ 黄喜祖2025-05-16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