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荣木
北宋宝元年间,婉约派词人柳永赴浙江定海晓峰盐场任监盐官,盛赞此地为“仙乡”。他挥毫写下《留客住·偶登眺》,一句“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将海岛风光凝于笔端。这首词勒石于公廨,熠熠于海岛边地,千古流芳。
千年后某天,午后的阳光慵懒地盖在高峻的山坡上,将林梢染作鎏金的羽翼。我循着柳永的词韵,独自驱车驶向那方被诗词浸润的土地。
自定海皋泄村启程,我走进了去年8月全新开放的百里文廊2.0版——云顶仙乡。这条以“宋韵海风”为主题的文化长廊,位于舟山本岛生态林之巅,全长43.9公里。它串起昌国、白泉、马岙、小沙、盐仓、双桥等七个镇街。将温泉、露营、民宿等多元业态与散落各处的文化遗产巧妙融合,借云、霞、日、山、海的鬼斧神工,打通定海十八岙的交通脉络,一跃成为海岛新晋网红打卡胜地。
盘山公路如蛟龙般蜿蜒而上,弯道层叠,似孤舟逐浪。车子时而左拐,时而右绕,连续的“S”形大转弯带来过山车般的刺激,其惊险程度堪比黔西24道拐,令人精神紧绷。沿途林木森森,苍翠与苍黄交织,深浅不一的绿浪中,串串野果如红玛瑙般点缀其间,路边不知名的花草绽放着,以纯净之姿笑迎过客。鹧鸪的啼鸣穿破雾霭,又忽地被山雀的啁啾接住,谱成林间的对答。
山风掠过树梢,枝叶时而沙沙作响,时而轻声低语。在城里听多了喧嚣之声,这天籁之音,令人惬意。灌入车内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清新的,舟山“天然氧吧”的美誉名不虚传。越往上高处,道路越发陡峭,两车道柏油路一侧是壁立千仞的青山,一侧是斧劈刀削般的悬崖,仿佛通往天际,细观不寒而栗。车子只能低速前进,唯恐一个闪失,与对向来车发生碰撞。在一处180度的急弯,便遭遇会车险情,我只得小心倒车,再缓缓挪动。难怪有人戏称,在此驾车是英雄,坐车是好汉。
车行山间,如在画中游。青山、奇石、险峰与远处的村庄、大海相映成趣,灵动的景致冲淡了对悬崖的恐惧。行至一处山岙平地,藏经寺鹤立于苍翠之间。踏入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寺,宁静的氛围扑面而来。僧尼们伴着青灯古佛,潜心坐禅诵经,千年禅意仍在此间流转,正如《杂阿含经》所言:“贤圣见苦者,世间以为乐;世间之所苦,于圣则为乐。”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文化遗迹与传说簇拥,为云顶仙乡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悠远的色彩。
当我抵达云顶仙乡的仰天碗时,视野开阔,四周群山起伏。峰顶犹如一只巨碗镶嵌在山林之中,山中有一水潭,滋养一方,故而得名。置身其中,令人滋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感怀。伫立在“天瑞祥云”观景石旁,抚石瞭望,目光穿越云海,海天一色,天风袭怀,流云似棉絮簇拥,如同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佳作。
站在观景平台上,眼前的千岛要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港,也是远东最大的海上自贸区。沿海的海岛小村宁静祥和,袅袅炊烟与山间云雾交融,难辨天地界限。定海古城、新城和普陀连成一片,富饶之景尽收眼底。周边诸岛星罗棋布,山水相连,像忠诚的哨兵,护卫着这座海上之城。观之让人心生感慨:世道在变,人生苦短且无常,唯有山海永恒,云卷云舒、潮涨潮落,见证着岁月更迭。回望来时“九曲回肠”,此刻,已化作征服的快意。
烟波浩渺的东海上,宁波舟山港塔吊林立,作为连续15年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的东方大港,巨轮在此穿梭往来,将“中国风”送往五洲四海。鸥鸟翱翔天际,勾勒出一幅壮阔的海岛风情图,让人心生敬畏与眷恋。
在平台上的咖啡吧小憩,坐看云起时,心胸也随之开阔,尘世烦扰一扫而空。轻啜一口咖啡,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心间,原来幸福如此简单。
告别仰天碗,我又寻访了云顶仙乡的清代文物遗址——止善亭。这座古亭曾是定海通往马岙三江码头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为过往行人遮风避雨、歇担休憩。石阶上深陷的挑夫足印、青砖缝里嵌着的半枚铜钱,皆是时光拓印的密码。如今,古驿亭内设茶馆,游人在此品茶赏景,谈天说地,抚今追昔。
云顶问茶同样不容错过。位于白泉镇高海拔鸭蛋岭的金山茶场,自清代便开始产茶制茶,声名远扬。茶场偌大的露营平台上,摄影爱好者们手持“长枪短炮”定格美景,“咔嚓咔嚓”之声不绝于耳。停车场里,除了本地游客,更不乏来自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自驾游客,足见此地魅力非凡。
夕阳西坠,天边宛如一幅淡墨画卷缓缓展开,金色的余晖为山林披上霞衣,如梦如幻。可惜天色渐晚,我只能带着些许遗憾踏上归途。
世间事不圆满是常态,留点念想,或许更添余味。当我驱车离开时,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银辉洒满山海。千年前柳永词中的“残照”与今宵的银辉重叠,文学的魅力跨越时空,在沧海桑田中为这片土地注入永恒的诗意。升级版的云顶仙乡,恰似人间仙境。
若柳永泉下有知,见自己的词作成就了一方仙乡,想必也会欣慰含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