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因自强而闪耀

——记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表彰中的女性榜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当天下午,由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残联举办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京举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聆听了许多女性以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在各自领域熠熠生辉的动人故事。

  坚持

  来自广东省东莞市的陈敏仪是一名轮椅射箭运动员,她参加过东京、巴黎两届残奥会,夺得了4枚金牌,两次打破残奥会纪录。“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要感谢国家和人民给予我力量。”陈敏仪说。

  陈敏仪回忆,刚入队时,训练对自己来说特别难。拉弓、瞄准、放下,这些基础动作她每天要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训练结束后手臂常常酸痛到抬不起来,晚上也疼得难以入睡。“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才算对得起自己”,靠着这股信念,陈敏仪咬牙坚持。

  然而,2015年的一场车祸差点断送了陈敏仪的体育生涯。那次意外让她的左手臂严重受伤,无法用力。痊愈后,为了尽快恢复竞技水平,她将每天的训练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我使用的弓有30多斤重,每天的拉力训练,就像把30多斤的水桶提100多次。而要冲击冠军,难度相当于50米之外射中一粒米。”陈敏仪说。

  “想要站上奥运赛场,需要不断地练、不断地拼。”终于,在东京残奥会上,陈敏仪一举夺得射箭女子W1级个人赛、射箭W1级混合团体赛两块金牌。国歌响起的时候,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代表的是中国人,不但要赢,还要赢得漂亮!”巴黎残奥会上,陈敏仪和队友们又拼下了两枚金牌。一路走来,永不言弃是陈敏仪一直坚守的信条。

  融合

  “十年来,从一名特殊教育的学生成长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我见证了国家政策对残疾人的托举,也亲历了社会对残疾人认知的温暖升级。”黄莺是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与此同时,她还是一名视障人士。

  两岁时的一场高烧,让黄莺永远失去了光明。虽然生活在黑暗中,但她对生活充满希望。黄莺不仅渴望“上大学”,更渴望“和其他人一样上大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这让黄莺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梦,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但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盲文只表音不表意,文言文阅读更加晦涩难懂;看不见图形,我需要靠想象解析立体几何。”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黄莺成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

  为了帮助黄莺顺利学习,每学期开学前,辅导员会提前联系任课教师获取书单,帮她将纸质教材扫描成电子版,再通过读屏软件让黄莺学习;考试时,学校专门为她准备电子试卷,允许她用电脑作答并延长考试时间。

  暖心的细节背后,是政策的支撑和持续发力。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首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合理便利。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而黄莺就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在勤奋学习之外,黄莺开始用视频记录日常:拍摄自己如何用手机点外卖、如何靠触摸化妆、如何一个人外出逛街购物的出行点滴。“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我想这些变化就是融合的意义——教育让我看见光,而融合,让光洒向更远的地方。”黄莺说。

  接力

  李康是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她仍记得第一天上班时,一名老教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特殊教育这条路虽然很难走,但是它最接近人性的真善美。当你累的时候,记得看一看落在肩头的粉笔灰,那是落在人间最美的银河星辰。”

  一岁时因为药物过敏,李康的双耳感音神经重度受损,她的世界被按下了“静音键”。怀着“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也一样可以做到”的倔强,李康考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成为苏北地区第一位聋人大学生。毕业后,李康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特校老师。

  从教27年,李康教过100多名聋生,其中32名升入高校。看着孩子们从自卑走向自信,从懵懂走向独立,她深刻体会到一名特教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阅读对于残疾人而言,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收获自信和快乐的过程。”工作之余,李康坚持开设公益阅读课,投身阅读推广工作。如今,东台市有了一支逐渐壮大的“手语阅读推广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由聋人骨干和健听志愿者组成,已经成为残疾人阅读推广的新生力量。

  回首27年,李康读懂了当年老教师对她说的话:“学生们让我看见了永不言弃的‘真’、乐于助人的‘善’和内心纯净的‘美’。今后,我将带着这些美好,继续坚守在特殊教育和阅读推广的第一线,把真善美传递给更多人!”

  致富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其制作技艺始于秦代,兴于唐宋,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

  范玲英祖上四代都以制笔为业,13岁时,她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致残。范玲英没有向命运低头,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开始学习湖笔制作技艺。30年的时间,她从学徒成长为湖州市秦峰湖笔厂厂长。

  “残疾人的心声就是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而且他们非常耐心细心,会全身心投入这项工艺。”范玲英深知残疾女性就业的艰难,她将工厂打造成“美丽工坊”示范点,为残疾女性提供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我自己就是残疾人,打心底里想帮助她们。”范玲英的这句话,道出了“美丽工坊”的初心。

  截至目前,秦峰湖笔厂通过与成人教育学校、湖州市康复学校合作,组织开展包括湖笔制作、电子商务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30余次,培训残疾人600余人,其中残疾妇女430余人。对于行动不便者,范玲英主动将原料送至她们家中,方便她们居家工作。秦峰湖笔厂安置残疾女性23人,带动居家灵活就业妇女60余人,真正帮助她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择料、水盆、结头、装套……一道道工序背后是匠心的坚守,是用双手织就的希望。在范玲英的带领下,“美丽工坊”的残疾女工们用作品证明了“不完美的身躯,同样能书写完美的人生”。

中国妇女报要闻 1生命之光因自强而闪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2025-05-17 2 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