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佩山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但是,他和孕育他生命、哺育他成长、影响他人生最深的母亲李星英之间催人泪下的往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2025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61周年。我将多年来通过采访焦裕禄夫人徐俊雅、二女儿焦守云、二儿子焦跃进与三儿子焦保钢等同志积累的点点滴滴整理出来,以纪念这段母子情。
一
1964年5月21日这天,一位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夫人,刚走出山东淄博八陡火车站,就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她手扒着黄土,号啕大哭:“我的儿呀,我的儿呀,我的儿……”
她就是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
那年的5月14日,病魔夺走了焦裕禄年仅42岁的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李星英强忍悲痛,硬撑着给儿子料理完后事。据焦守云回忆:“奶奶陪着母亲把丧事办完,在整个过程中她未掉一滴眼泪,也没听奶奶说过什么。可当她一踏上故土,就再也忍不住了。有人问她:为什么当时不哭,一到家乡却要痛哭?她说:‘俊雅还年轻,却带着6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我要是在那里大哭,俊雅不是更伤心难过吗?’”
老人颤抖着说:“可一回到家乡,看到熟悉的一草一木,我想起了儿子小时候的模样,想起他受的苦难,心里非常难受……”老人再次老泪纵横。
1964年3月,一心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而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在三义寨下乡时突然晕倒……经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会诊,最终确诊为肝癌晚期。
不幸的消息传到家乡,李星英第一时间在大儿子焦裕生的陪同下,千里迢迢从淄博赶来。望着脸色蜡黄、形消骨立、蜷缩在病床上的儿子,她心如刀绞,却安慰他说:“……没有治不好的病,等你病好了,我再给你烙小米面煎饼吃、纳千层底的鞋子穿……”焦裕禄听后轻轻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相聚短暂,但坚强的李星英,一直都很坚强地面对,直至回到家乡,她再也忍不住悲伤。
二
焦守云曾无比自豪地说:“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在我奶奶身上都能体现出来,奶奶用她深沉的爱和坚强的意志,深深地影响了父亲的一生。”
李星英生于1892年,祖上是木匠,家庭条件相对比较殷实。她嫁给焦裕禄的父亲焦方田时,焦家的生活条件还好。
在焦裕禄8岁的时候,全家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将他送进村里私塾读书。4年后,又把他送到南崮山小学继续上学。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焦裕禄非常珍惜。
李星英时常带着焦裕禄下地干农活,教他认识并采挖马齿苋、灰灰菜、苦苦菜等野菜,做成野菜粥充饥,既熬过了艰难的岁月,也切身体会到了劳苦大众的疾苦。
她不仅教焦裕禄干农活,还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1941年,因家庭贫困,又欠下了外债,焦裕禄的父亲终日愁闷,自杀了。
正值兵荒马乱,焦裕禄的哥哥也下落不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星英万分悲痛,但她并没有被不幸和苦难压垮,而是语重心长地对焦裕禄说:“禄子,你哥一时回不来,出殡时只有你给你爹顶包打瓦了。我们今后还会遇到困难、遭受打击,但你要给娘记住,人到啥时候都不能塌了脊梁骨!”
焦裕禄始终铭记母亲的教诲,一生都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
三
1964年年初,已升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取得了同“三害”斗争的初步胜利。这时,他的肝病却越来越严重。跟随他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压住肝部。深感时日不多的焦裕禄,心里除了放不下兰考的工作,还时刻惦记着母亲。
这年春节前夕的一天傍晚,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正在做饭。“老焦一进门就高兴地对我说:组织上批准我探家,我可以带着你和孩子们一起回山东老家过年啦!”徐俊雅回忆说:“一路上,老焦很兴奋。他曾指着一块块烈士纪念碑,对孩子们讲革命先烈同日本鬼子、国民党匪帮英勇斗争的故事。”
这是焦裕禄阔别家乡17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携家眷回故乡探亲。
那年雪下得很大,积雪一尺多深。
在家乡短暂的日子里,焦裕禄不是走亲访友、拜见长辈、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就是打水扫地、贴春联、接待家中来客。他总想为家乡多作点贡献,帮母亲多干些家务。母亲见他脸色发黄、又黑又瘦,焦急地问他:“身体咋了?感觉有啥不好?”劝他赶快到医院查查。他答应说“好”,并说:“没啥大事,只是感到有点累,脸黑是在兰考被风吹日晒的……”
转眼间,短暂的假期一晃而过,正月十六那天,焦裕禄夫妇和子女们带着母亲连日来在烟雾缭绕、没有窗户的厨房里烙的一大摞煎饼和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做成的千层底布鞋及其他家乡特产,与依依不舍的母亲道别。
寒风吹衣袖,一步一回头。焦裕禄一家人离开房屋、走出家门、走到了村子的大路上。雪越下越大,站在家门口风雪中年迈的李星英浑身挂满了雪花,显得愈加苍老。“娘,您回去吧!快回去吧!”焦裕禄喊道。
李星英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仍一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任凭风吹雪打。这时,焦裕禄放下行李,脱下帽子,大声地喊了声“娘”,随即便向着母亲,“扑通”跪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响头,并含着眼泪默念道:“儿子不孝,您可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
……
哪知,不久后,他们就迎来了永别。
焦裕禄的英年早逝,成了李星英心中永远的痛。焦守云回忆说:“土改时我家分到一个桃园,里面有个破窑洞。父亲刚去世的那段日子,每到傍晚时分,奶奶就独自跑到窑洞里哭,以寄托对儿子无尽的哀思……”
四
焦裕禄去世后,他的事迹迅速传遍神州,北崮山村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一夜之间举世闻名。全国各地的青年,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前来瞻仰焦裕禄故居。“每天早上,奶奶就搬着南屋里的那把罗圈椅,坐在院子里,给那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讲我二叔的故事,一天要接待几百甚至上千人呢!”焦裕禄的侄媳妇赵新爱回忆说。
这是焦家小院的高光时刻。如果穿越历史的时空,把目光投向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又一群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语言和习俗、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簇拥在一位普通农村老人的身旁,悉心地分享焦裕禄的人生经历和辉煌业绩,且目光清澈、满怀虔诚。
兰考人民也十分牵挂李星英,每年都有多批次人员,主动前往看望和慰问她老人家。1972年9月25日,李星英在家乡逝世,享年80岁。虽然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心里的痛,别人无法知晓,但在李星英的心目中,焦裕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是她一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