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周淑莲,一级作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一直致力于楚剧音乐研究、整理湖北民歌等。1959年开始从事楚剧艺术工作,为楚剧近百个剧目作曲,代表作有剧目《狱卒平冤》《万里茶道》《向警予》《江姐》《寻女》等。其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等。
近日,楚剧电影《向警予》圆满杀青,这是革命题材与传统戏曲的又一次创新融合。
在一级作曲家周淑莲看来,楚剧电影《向警予》的音乐创作,是在楚剧《向警予》舞台版本上的又一次探索,运用楚剧三类不同声腔,采用中西结合的作曲技巧,使之唱腔色彩丰富、旋律形态多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从20世纪60年代投身楚剧事业开始,周淑莲的艺术生涯便与楚剧声腔的传承发展紧紧相连。60载光阴流转,她始终以音符为笔,书写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从初遇高腔时的青春热血,到退休后仍为音乐创作的使命担当,让我们沿着她的艺术轨迹,聆听一位作曲家与楚剧的不解之缘,以下是她的自述——
■ 口述:周淑莲 作曲家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楚剧声腔体系的挖掘
我从小热爱艺术,擅长弹琴唱歌。1957年,得知武汉楚剧团在招生,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考试,经过初试、复试,我幸运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被分配学习演员。虽然主攻演员方向,但我在初试时就得到了楚剧音乐家易佑庄老师的认可,他评价我“既可当演员也可搞音乐”。这为我后来在楚剧音乐领域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进入楚剧团后不久,我便与高腔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当时,楚剧团正开展高腔挖掘工作,高腔作为楚剧声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挖掘和整理工作迫在眉睫。演员方面以余少君老师为首,带领两位演员分工学唱高腔曲牌和折子戏,通过这种方式将高腔剧目整合起来。但音乐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几乎全靠易佑庄老师一人承担高腔的记谱工作及《李双双》《甲午海战》《万里长江第一桥》等现代戏剧目的创作。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易老师常常忙得不可开交,高腔记谱工作也因此时常停滞。
1960年,20岁的我被调到了艺术室参与高腔挖掘工作。我协助易老师记录高腔的曲牌和唱段,同时,跟随楚剧艺术家余少君老师下到农村,翻山越岭寻找湖北残存的东西两路高腔艺人,收集民间流传的高腔素材。湖北高腔历史悠久,最早关于湖北高腔(清戏)的明确记载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李调元的《剧话》,书中记载“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可以看出湖北高腔在当时已较为盛行,且保持着弋阳腔的民间本色。但到了20世纪中叶,湖北高腔已濒临消亡,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为它记录下“最后的”历史,为楚剧留下珍贵史料。
我特别要提到的是:高腔进入楚剧,发展成其剧声腔之一,要感谢楚剧大师沈云陔先生,他带领易佑庄、余少君等老师,成立抢救挖掘高腔小组,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挖掘记录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将高腔吸收进入楚剧,使楚剧形成了由板腔、小调、高腔三大部分组成的声腔体系。
在挖掘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由于高腔没有固定的曲谱,全靠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很多曲牌和唱段都只存在于老艺人的记忆中。需花费大量时间与老艺人深谈,逐字逐句记录、核对他们记忆中的唱段,方能将口耳相传的音乐素材转化为可留存的谱面。同时,我们还要将高腔融入楚剧声腔系统,使其在楚剧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需要深入理解两者,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作技巧。
也有人曾问我:“花这么大劲儿挖高腔,值吗?”你看现在楚剧《向警予》能唱西路高腔,让年轻人听得热血沸腾,就知道答案了。当年我们不光是记谱,更是给楚剧续了根。高腔 “一唱众和”的特色用在《向警予》重要场面,既有老韵味,又有新气势,这就是传承的妙处。老调子没丢,还能唱出新故事。
回想那段日子,苦是真苦,乐也是真乐。20岁的我不懂什么叫“使命”,只知道老师傅们眼里的期待和易老师笔下的音符,都是不能断的线。退休后回望,当年埋下的声腔种子,早已在楚剧舞台长成参天大树,而我有幸成为最初的栽树者之一。
楚剧音乐的现代转型
楚剧是发源并流传于湖北的地方剧种,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楚剧音乐创作中,我始终秉持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
楚剧作为湖北人民的“乡音”,保留楚剧风格是创作的根基。在唱腔写作中,我注重发挥楚剧声腔特色,延续楚剧传统唱腔的韵味,让观众一听就知道是楚剧。只有这样,楚剧才能扎根在湖北群众中,体现地方剧种的独特价值。但中国戏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楚剧必须走革新之路,吸收新的元素,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与时代同步。
以《万里茶道》为例,针对“报字腔”语言性强、旋律性弱的问题,我们采用“语言音乐化”手法,用音符链接成优美的旋律,依字调高低和情感的起伏,随情感起伏连接旋律,让“说”与“唱”自然交融。通过声调与情感的音符化处理,将豪迈之情融入婉转旋律,既保留了楚剧尾音的韵味,又让现代听众感受到音乐之美。
我们还在板式与音乐形式上大胆探索:创造“京板楚腔”的慢流水板与快流水板,让唱腔节奏更富变化;横向借鉴歌剧的主题音乐创作法,为《万里茶道》设计主题旋律,通过变奏贯穿全剧,与楚剧音调自然衔接,使音乐既保持“楚味”,又具现代交响性。
凡此种种,皆为让楚剧的板腔、高腔、小调三类声腔在剧情与情感的流转中各展所长,激烈处板腔铿锵,抒情时小调悠扬,特殊情景中高腔回荡,最终成就“旋律多姿、腔调丰富”的现代楚剧音乐风貌。
革命叙事中的楚剧新声
在我眼中,戏曲是编、导、演、音、美等多门类艺术的有机融合,唯有各环节精益求精,才能成就精品剧目。2019年,武汉楚剧院启动《向警予》创排时,我虽已退休25年,却因楚剧传承的使命召唤,毅然重返创作团队。
这部聚焦革命先烈向警予的剧目,以“承载崇高敬意、实现楚剧传统与革命题材深度契合、让乡音传递革命精神”为核心创作理念——戏曲音乐的灵魂,正在于让传统腔调与时代叙事同频共振。
楚剧小调、板腔、高腔三大声腔,是刻在剧种基因里的文化密码。我们首先立足传统,在保留楚剧韵味的基础上雕琢唱腔:向警予抒发革命信念的核心唱段,以板腔的节奏疾徐、旋律张弛,将人物内心的波澜壮阔化作可听可见的音乐语言;同志间的温馨交流,则以舒缓楚调铺陈,一快一慢间勾勒出革命者的情感层次。这些充满乡音底色的处理,让熟悉楚剧的观众瞬间产生情感共鸣,也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根基。
为塑造向警予的人物形象,我们在音乐形式上展开多维度突破:过门革新,打破仙腔摇板的传统框架,为困境中不屈的唱段设计紧凑有力的新过门。如向警予怒斥敌人时,配合板腔的紧拉慢唱,将人物的精神直接“敲”进观众心里,有效推动剧情张力;腔型创造,针对向警予的铁骨柔情量身定制新腔型,思念亲人时,旋律如泣如诉,细腻刻画牵挂之情,与上层女流据理力争时,反女迓腔以刚劲音调突破传统女腔局限,将坚贞气节化作掷地有声的音符,拓宽了楚剧表现悲壮情感的维度;结构创新,在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牢房对唱中,融合男女迓腔的旋律基因,以男女循环演唱发展至男女声二重唱的新型楚调。传统楚调的骨架上,现代音乐手法赋予其戏剧化的情感升华,开创了楚剧表现双人情感交流的新范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挖掘整理多年的西路高腔,在楚剧《向警予》中迎来新的艺术舞台。其“一唱众和”的古老形式,以现代配器烘托出革命洪流的宏大意境,当观众为高腔段落热血沸腾,为尾声的“众和”帮腔红了眼眶时,楚剧便完成了从地方剧种到时代叙事载体的跨越。
回顾与楚剧相伴的多年时光,我越发认定:作曲是责任,传承是使命。我希望沿着创新之路继续前行,将楚剧音乐的创作经验和技巧传承给后代,为青年作曲者铺路,让楚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