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显示:全球25%的就业岗位可能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从性别情况看,男性劳动者中约1/5岗位存在被生成式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相比之下,女性就业者面临被替代风险的岗位总数更高,占女性总就业的28%,且差异随国家收入水平扩大而加剧
尽管人工智能仍处于加速迭代发展中,其所产生的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为女性就业带来巨大挑战,也为其提供了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个性化、情感性、关怀性劳动的需求,将为女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 刘天红
近期,国际劳工组织与波兰国家研究院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岗位:一份完善的职业暴露风险全球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劳动世界进行评估。
报告在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职业暴露全球指数》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与优化,以波兰职业分类体系中近3万项任务为样本,调查了1640名从业人员,并结合专家验证、人工智能辅助评分,细致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各国职业和就业体系带来的变化。总体来看,全球25%的就业岗位可能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
报告展示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三个特征:从职业类别看,文职类职业(如数据录入员、会计文员)仍居最高暴露水平,同时部分高度数字化职业,如金融分析师、多媒体开发人员及银行柜员、翻译等专业技术岗位暴露度上升;基于收入水平的分国别数据看,高收入国家中有更多职业暴露于被生成式人工智能替代风险中,最高为34%,随着收入水平下降,这一比例大幅递减,低收入国家仅占11%;从性别情况看,男性劳动者中约1/5岗位存在被生成式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相比之下,女性就业者面临被替代风险的岗位总数更高,占女性总就业的28%,且差异随国家收入水平扩大而加剧,在富裕地区,尤其是欧洲和中亚地区——女性就业暴露率达39%,男性则为26%。
人工智能时代女性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与传统观念所认为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影响重复性强、体力劳动强度大岗位的观点不尽相同,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感知速度快、演绎推理强等高认知任务产生的巨大影响——诸如会计、多媒体开发人员、翻译等任务明确的高知识积累型岗位,面临更大的被替代风险。而高收入国家中,在这些服务业岗位中就业的人员所占比重高于低收入国家,且这些岗位也是女性劳动者较为集中的领域,由此不难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的国别差异与性别差异。尽管人工智能仍处于加速迭代发展中,其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也未完全显现,但已初露端倪,其所产生的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为女性就业带来巨大挑战,也为其提供了机遇。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使初级白领职业中的女性从业者面临冲击。有学者对我国现有不同职业被大语言模型替代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发现排名最高的3个职业分别是翻译、保险核保专业人员及剧作家,有90%以上的工作任务和内容都暴露在被大模型替代的风险中。其次是视觉传达设计、美术编辑、广告设计师等职业,工作任务被大模型替代率处于80%~90%之间。再次是与文字生成和修改高度相关的职业,包括文字编辑、文学作家、文字记者等,被替代的工作内容都超过75%,而这些职业都是女性就业者十分集中的职业。
另一方面,“情感经济”“体验经济”崛起为女性就业者带来了新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部分传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伴随着历次技术革命对人类体力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破性地将人类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人类就业结构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今后就业结构或不再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划分,而可能变成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情感劳动的划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个性化、情感性、关怀性劳动的需求,将为女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个阶段,劳动需求将转向对判断力、直觉、情感、同理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依赖,即对“共情能力”的高需求。
尽管关于女性是否生来更具有关怀特质仍存在争议,在现有社会性别规范的培育之下,就平均水平而言,女性相对男性在“共情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逐渐显现与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女性应转变思维方式,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前瞻角度规划职业生涯。
助力女性实现更好发展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应转变教育与培训的方式与知识体系,帮助女性培养前瞻思维、提前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尽快实现思维方式转变与技能提升,持续提升进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能力,积极投入新创造的就业中,并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进程中发挥影响力。
首先,激励更多女性持续进入STEM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建立在STEM学科发展基础之上,充足的STEM学科知识储备与思维训练是快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基础。目前,在STEM领域中仍存在巨大的性别不平衡,这一全球性问题亟待改变。应塑造适应新技术发展、面向人工智能未来的女性教育培训体系,削弱和破除STEM领域的性别隔离。在学习和掌握STEM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支持女性尽快学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写代码、作数据分析、进行创意设计,提前积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力资本,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技术变革。
其次,鼓励更多女性尽早实现职业发展转型,进入人工智能技术新创造的职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派生出大量的新增市场需求,比如AI数据工程师、AI机器人工程师、AI算法工程师等目前招聘缺口较大的岗位。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5月8日公示17个新职业、42个新增新工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工种,在“动画制作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显示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兴岗位的创造效应。因此,应鼓励女性更快进入这些新增职业岗位中,占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先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消费的崛起,应鼓励女性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工作技能和工作方式的要求,培养新型关怀特质与关怀方式,在新的工作任务、新职业、新业态中找到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从政府层面看,则应顺应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助力女性劳动者顺利实现“转岗”。
最后,要积极投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程,发出女性声音。报告显示,尽管很多职业面临较强的被替代风险,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完全自动化的岗位极少,几乎所有职业仍需要人的参与,这为协调社会对话和制定针对性过渡政策提供了空间。报告倡导建立各方的协同模式,缓解“技术性失业”冲击。女性应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的各个环节中,发出女性声音,推动更有利于女性的产业结构变革。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中充分发挥女性创造力,引导破除人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性别偏见;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到各个职业领域,就业替代效应逐步释放的过程中,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充分协作、积极发声,为广大女性就业者创造更有利的缓冲空间。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