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亲情探望基地把阻断的爱再联结

让更多孩子享受完整的父母之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 田婧

  “法官阿姨,我五年没有见到爸爸了,想看看他现在什么样子。”9岁女孩来到法庭时怯生生的样子和话语,令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西城法院)法官梁良至今无法忘记。

  为了“让孩子的声音被听见”,西城法院少年家事庭尽最大努力降低家庭变故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于2024年下半年探索建立亲情探望基地,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完整的父母之爱。

  小心翼翼的孩子与局促不安的大人拥抱在一起……在西城法院的儿童观护室里,9岁的女孩终于见到了五年未见的爸爸。为了给来院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提供探望场所,在亲情探望基地,西城法院未审团队布置了温馨的儿童观护室。

  西城法院还将目光投向社区,依托“先锋同行”党建项目,陆续在什刹海、椿树等街道建立起亲情探望基地,以相对轻松、中立的环境代替严肃或者冲突的环境,让对来法院有顾忌的父母在更轻松熟悉的环境下探望,实现探望场所实体化,为未成年人子女探望工作顺利、妥善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多来看看我是不是长高长胖了。”“未来,我想邀请你们一起见证我的毕业典礼。”在什刹海街道的亲情探望基地里,西城法院自制微动漫《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里孩子们的心声,让现场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少年家事庭庭长郑杨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西城法院创新工作方式,将柔性关怀融入未审工作,除了在诉讼中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函》,播放微动漫,他们还以孩子的视角提醒父母要正确表达对子女的爱,不为一时恩怨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探望问题难,更多源于父母之间因情感、财产冲突无法达成共识。”西城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吕江介绍,在安排探望前,法官会着力确保父母达成搁置双方争议、理性处理问题、优先关注孩子利益的共识,建立预防机制,避免探望中发生冲突,给孩子带来新的心理创伤。

  为更好守护离异家庭子女,依托“先锋同行”党建项目,西城法院民二庭和区妇联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信息共享、联合化解纠纷等合作机制。在亲情探望过程中,法官会视案情需要,邀请区妇联的同志共同参与案件调解、监督探望活动。

  对于有后续探望需求的案件,西城法院积极探索“判后观护”,邀请专业社工人员在探望初期陪伴探望,及时提供心理疏导、矛盾化解等服务。

中国妇女报权益观察 4让更多孩子享受完整的父母之爱 2025-07-01 2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