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之光

——读《孔母颜征在》有感
■ 叶丽娅

  ■ 叶丽娅

  “书香三八”的家庭藏书系列第一本,就是专门为孔母立传的书《孔母颜征在》。在这本书没有出版的时候,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鲜为人知。此书的作者林峰、叶长强二十年磨一剑,解开了孔母颜征在和孔子母子关系的千年之谜。经常在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群里看到大家对这本书很关注,所以就在群友中找到叶长强老师,索要了一本签名版的书籍。收到这本书以后,我双手摩挲着精致的封面,遥想着孔母的模样,开始虔诚地阅读。

  有些纳闷,赞扬孔母的书,为什么不是《孔母》或者《孔母颂》这样简洁的书名呢? 直觉颜徵在这个名字不起眼也不好记。读完了整本书,我豁然明白了首都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旗的那句话:孔母用爱言传身教,爱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孔母在孔子的内心播撒了爱的种子,在当代的我们为母亲立传,母亲不能没有名字。

  一打开这本书,颜征在便从2500年前温情款款地向我走来。从满身书香气的少女到一位智慧母亲,她用“爱是一切存在的理由”的思想,培养出被誉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家——孔子。她的一生自带母爱光环,用坚强、用智慧、用博爱的中国传统母亲形象将孔子从生命到精神塑造成了具有伟大人格的教育家。

  与传统不同的是,颜征在有着母亲的温柔端庄还有着父亲的坚决果敢。孔子的“仁”与“礼”思想,与其从小接受母亲的古先贤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颜征在出生在曲阜的书香门第,十六岁嫁给她心目中的大英雄叔梁纥。她在孕育孔子的时候,就推崇了现在所说的胎教:“在怀胎的时候,做到眼睛不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口中不说不谦逊的话语。”她选择在尼山脚下山清水秀的颜家庄养胎,滋养小生命一天天成长。她在孕育生命的时候,夫妻二人很是恩爱,精心的呵护、琴声的悠扬、舞剑的身影、温馨的亲情,对孔子性格品质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影响。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颜征在毅然独自挑起抚养和教育孔子的重担,且亲临受教。在丈夫正妻百般刁难下,这位年轻的女人不得不离家漂泊,索要唯一财产是叔梁纥祖上传下来的“一车典籍”和一个家鼎。她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大胆而又睿智,教育孔子就从这一车典籍开始。

  她把家从乡下搬到鲁国的都城,为孔子选择了茁壮成长的环境,让孔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她用柔弱的肩膀为孔子撑起了晴朗的天空。这样一位刚柔相济的母亲以言传身教、因势利导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孔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孔子纵情天地间,博览群书,最后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了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哲人,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代宗师。

  三十八岁,颜征在辛劳积疾,不幸离世,走完了她坚忍而短暂的一生。那一年,孔子十七岁。她坚定的理念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她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是我对这本书最深的理解。兴趣是动力是激情,是对一种事物存在的好奇心和保鲜剂,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我经常告诉孩子,让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养成终身习惯,这就是“读书”。我虽然没有孔母的那“一车典籍”去教育培养孩子,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的孩子都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传承依然在继续。

  善良的母亲一直用爱滋润着孔子幼小的心灵。孔子是在颜征在“爱吾爱以及人之爱”的教育过程中,向着无私与博大延伸;她的教育与传授,成为一种传承“仁与礼”的行动。我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爱的教育。做母亲要学的东西很多,我的母亲也是用满满的爱教育我包容我,让我有了一颗善良、热情、感恩的心。我也要用爱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也成为具有优秀品格的人。

  《孔母颜征在》让世人了解到了这位世上最杰出而伟大的母亲。如果没有这位母亲,世上就没有孔子这位圣人,中国或许就没有了璀璨的儒家文化。我眼前呈现了一幅画面:端庄娴静的颜征在用手抚摸着孔子的头顶:“儿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我从书中看到了,“女子本不弱,为母则更强!”

  力量源自爱,爱是产生一切的源泉。颜征在展现的母爱之光普照着神州大地,她是中国母亲的缩影,是中国母亲的典范,更是中国文明的传承者,感谢此文作者让世人熟知和铭记这位杰出的伟大的母亲——颜征在!

中国妇女报专题 7母爱之光 ■ 叶丽娅2025-07-03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