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母教子,从仁爱之源到“为国育子”的文明传承

——对家庭教育本源的深层回望
■ 兆聿 王丹青

    参与﹃孔母启圣游﹄的学生们在孔母雕像前合影。

  ■ 兆聿 王丹青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山东省曲阜市孔母文化交流中心首席专家叶长强紧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时代号召,创造性地再次发掘了孔母颜征在的文化形象并以母教文化为根基,融合传统哲学与现代实践的创新理论提出并构建了“中华母学体系”。叶长强通过对以孔母为代表的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卓越贡献的研究,不断丰富着中华母学的内涵。

  中华母学的缘起孔母颜征在人物的“再发现”

  孔母颜征在形象的“再发现”并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离不开叶长强的殚精竭虑。叶长强从小受祖父启蒙,擅长人和之道,幼喜兵法,少而参军,弃武从教,继而构建了“中华母学体系”。

  对于“至圣先师”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历史中关于孔母教子的记录极少,明确记载的只有迁居阙里和“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两条,见于《孔子家语》和《史记》。

  叶长强历时十八年,通过实地考察、史料旁证和合理想象,系统梳理了孔子母亲颜征在的生平与教子智慧。由于历史记载极少,他们探访了与孔母相关的遗迹,结合《论语》等文献反推其教育理念,成功塑造了颜征在作为“独立大爱人格、精神生命追求的中国母亲”形象。这一工作也为中华母学文化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穿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也能约略窥见孔子早年受教的若干信息。第一,孔子6岁时即可以做“常陈俎豆,设礼容”的游戏,且有“常”字,足以说明孔母对这类游戏持“鼓励态度”;第二,史料有“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明确记载,而太庙距阙里不远,这进一步确证孔母对孔子早年学习礼仪持支持态度;第三,阙里位于鲁都(今山东曲阜)之西侧,是当年平民和百工聚居之地,反映出孔子早年家境较为困顿,为孔子坚定、朴实性格的形成提供了背景和基础。

  而在《论语》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可解读为家庭中,父母自身的品行端正,就是最好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讲述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家庭环境即家风更是子女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母亲在营造仁爱、和睦、有礼的家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则体现了亲子间深切的关爱与责任,母亲对子女健康的担忧是最本能的,子女体察并回应这种担忧,是孝道,子女品行端正,不让母亲操心,亦是孝道。

  或许是由于孔子的思想影响巨大、“天生圣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或许是受限于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轻视”,导致颜征在的历史记录十分稀少。而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家庭结构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母亲在其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叶长强应时代之需,在撰写了《孔母颜征在》等作品后,更于今年创作了画卷《孔母启圣图》,在北京正式启动全球巡展活动。“《孔母启圣图》不仅是一部精美的画作,更是一部形象化的圣人启蒙史、文化史。它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生动再现了春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家庭教育场景,对于普及孔子思想渊源、弘扬优良家风家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作团队在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做出了卓越努力。”叶长强说,“颜征在以‘诗礼传家’的理念启迪幼子,其教育方法兼具实践性与哲学性。”从发掘孔母形象树碑立传,到跨越姓氏成为中华母学典范,孔母从远古时空中走来,向更广阔的未来走去。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杏坛学者广少奎表示,孔母颜征在形象的“再发现”,是中华文明对家庭教育本源的一次深层回望。“孔子‘天生圣人’的传统形象被还原为‘母教+环境+个人努力’的共同成果,让圣贤回归人性,增强了其教育的示范性。”而颜征在作为“教育型母亲”的光辉范例,不仅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更为中华母学的溯源打开了一扇窗。

  中华母学的核心价值及历史传承“小家大爱”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

  王阳明在《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中强调母贤的重要性,如“贞知慈俭,老而弥笃”,指出母亲的德行对子女的影响深远。这与孔母培养孔子的教育实践相呼应,体现了母亲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石作用。

  中华母学体系以“仁爱之源为道”,与儒家“仁”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增广贤文》等家训强调“孝当竭力”“尊师重道”,将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紧密结合。张载的“横渠四句教”提出“为生民立命”,亦与母学体系关注个体成长与社会责任的目标相契合。

  从历史记载来看,“以礼树人”是孔母颜征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从历史结果来看,“为国育子”则是孔母颜征在的家庭教育核心理念。叶长强表示,孔母是“为民族启圣”,因此孔母也被后人追封为“启圣王夫人”“孔母之所以是当代母亲的榜样,正因为孔母以其卓越的家庭教育理念,将孔子培养成一代圣贤。”叶长强说,“但是,中华母学不仅是‘做母亲的学问’,更是‘做人的学问’。家庭教育的本质之一是打造和谐、向上的亲子关系,母亲以身作则、与时俱进、与时偕行,这样的言传身教才能引领家庭、创新家风、‘为国育子’。”

  对此,原济宁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张天祯表示:“在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中,代际传承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也让母亲的角色更加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女性得以走出家庭、走向职场,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女性代表,而她们同时也是伟大的母亲。她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所作出的贡献,也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广少奎进一步分析称,母亲角色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兼具社会贡献与家庭教育的复合型身份,既是性别平等的进步,也是家庭教育内涵的深化。家庭教育也从“伦理教化”升级到“人格培养”,如从苦难教育转向韧性培养,从“训导式”向“对话式”转型;同时,母亲也从过去的“成绩监工”转向成为孩子的“成长伙伴”。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体现了‘小家大爱’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广少奎说,“颜征在的教育实践证明,母亲的文化自觉是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基石。”

  为了能够让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为国育儿”的家庭教育理想,张天祯也建议,要为女性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就业条件。“目前许多城市都在探索‘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将相关政策调整与中华母学研究相结合,或许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中华母学是“为国育子”之学,在当今为家庭教育、育子成才、为国育人等多方面,提供了来自东方大国的中华母学智慧。

  中华母学的新时代“两创”成果中华母学九章的生动实践

  叶长强积极探寻以孔母颜征在为代表的优秀中华母亲形象在新时代下的积极作用。以叶长强四句铭及其提出的“中华母学体系”构建的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中华母学九章,应时而生。具体成果包括:母子论、《孔母颜征在》、年刊《中华母学年鉴》等。

  以“仁爱×平衡=大成”为核心哲学模型的中华母学,还包括“家人1+1=0、家庭1-1=1、家教1×1=2、家风1÷1=3”等众多理论模型。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从历史深处提炼时代智慧,更在于其“为国育子”的价值观和直面人类共同挑战的勇气与担当,将孔母仁爱精神转化为“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全球实践准则。

  它实质上是对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铿锵回应——复活孔母教子传统,挖掘母教这一中华文明“隐性基因”的当代价值。

  从曲阜走向世界,中华母学如静水深流,浸润人心。它昭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两创”并非简单复古,而是立足时代需求,以创新形式唤醒沉睡基因,让古老智慧焕发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生力量。中华母学以其学术深度、实践温度和全球广度证明——仁爱是源头活水,平衡是破局之道,创新乃生命所系。它不仅是“做母亲的学问”,更是照亮人类文明前路的中国智慧。在推动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阔征程中,中华母学似是一座璀璨的灯塔。

  而叶长强四句铭:为孔母树碑立传、创中华母学体系、一生做成一件事、让一切自然发生,不仅是他对中华母学体系的升华总结,更是他躬身实践的智慧结晶。叶长强所倡导的中华母学九章体系,以仁爱为核心,在当今社会熠熠生辉。

  中华母学的愿景展望从仁爱之本走向命运与共的伟大构建

  在时代热潮下,叶长强从中华母学出发,将家庭中的母子关系作为“文明传承的第一纽带”,母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浸润。“中华母学以家庭为起点,却能辐射至家国天下,因为这种思想与中华文化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谋而合。”

  广少奎也同样表示,孔母颜征在所体现的东方母性哲学,恰与西方“关怀伦理学”形成文明互鉴。中华母学中“教人成人”“民胞物与”“爱利万物”的文化精髓正与全球治理的深层需求相契:从“家国同构”到“天下一家”,从“幼教胎养”到可持续文明,以“柔性治理”破解“刚性政治”。

  对此,叶长强补充说:“中华母学的核心价值——仁爱、和谐与平衡,与人类‘和合共生’的价值观高度契合,为破解文明冲突、构建可持续未来提供了东方方案。”

  母爱是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从阙里的晨光到全球的星夜,母亲的身影始终是文明长河中最温暖的坐标。当中华母学以“仁爱、和谐、平衡”的智慧与世界文明对话共鸣,母爱不仅是“谁言寸草心”的个体感恩,更是“天下大同”的原初动力。

  “这或许是中国对世界最深情的馈赠:用维系千年的家之温度,去暖化蓝色星球。”广少奎说。

中国妇女报专题 7孔母教子,从仁爱之源到“为国育子”的文明传承 ■ 兆聿 王丹青2025-07-03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