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荔香溢满枝头 智造硕果缀满湾区

——从“链式突破”到“生态共生”,解码广东制造“硬核基因”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林志文

  六月末,岭南的荔枝已染红枝头,桂味的香甜、糯米糍的醇甜、观音绿的沁甜……不同品种的荔枝果香交织成韵,恰似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图景,不同技术路径各擅胜场,却共同谱写着创新驱动的协奏曲,从单点技术突破向系统性创新,从单一产业链竞争向全要素生态共生。在这片创新热土上,硬核技术攻关与产业生态重构交织,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样本”。

  从“卡脖子”到“立标杆”的技术突围

  在巨轮智能的展示车间,一台醒狮机器人正随着音乐舞动,另外还有正在运输、打磨器件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如此灵活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关节”——减速器。

  “减速器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严重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巨轮智能董事、RV减速器负责人吴友武说,“XT微型减速器则是完全由我们公司自主研发并制造的,适用于人形机器人,能在高强度、高受力、高精度的情况下运作,打破了国外在相关领域的垄断。”

  同样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还有潮州三环集团。MLCC多层陶片式电容器俗称“电子工业大米”,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工业等领域。“2020年,我们的MLCC厚度大概在5微米左右,2023年我们优化到了3微米,虽然只有微米的进步,但这是我们研发能力的突破。”集团总工程师、MLCC事业部副总经理冯晓鹏说,“别看变化微小,但每个智能手机应用就超过1000颗,这也意味着手机越来越薄,手机性能越来越好。”

  如今,潮州三环集团在光通信用陶瓷插芯、片式电阻用氧化铝陶瓷基板、半导体陶瓷封装基座等产品销售均居全球前列。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荣誉,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90%的规格已能实现国产化。

  在巨轮智能,RV减速器支撑起工业机器人全新的应用场景;在潮州三环集团,MLCC承载着对材料工艺的极致追求……从精密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垂直创新,都在重塑广东制造的竞争力版图。吴友武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希望能弥补国内产品的短板,做出自己的核心产品供应市场,相信我们未来的产品会与欧美、日本的有所区分。”

  从“单链竞争”到“生态共荣”的体系重构

  晨光中的松山湖宛如一幅生态画卷: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蓝天,柔软的草地如绿色绒毯向远处铺展,宽敞的绿道上,骑行者与跑者构成流动的风景线。在这片宜居宜业的土地上,科技工作者们正书写着“赛博松山湖”的新篇章。

  “我们是来自山东青岛的海之晨公司,于去年入驻松山湖开发者村,是一家以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负责人、“村民”谢先博说,“来到这里后,我们跟着华为的技术根系成长,每一步都更接近‘云端’。”

  作为以开发者为核心的创新社区,松山湖开发者村由东莞松山湖管委会与华为云于2022年4月携手共建。这里汇聚了29家企业,涵盖企业、伙伴与华为云等组织型开发者,围绕制造业数字化需求展开深度融合创新。

  在松山湖科技创新的生态雨林中,跨领域协作催生着意外惊喜。走进XbotPark机器人基地,项目助理李晓晨正弹奏着一把“无弦吉他”——没有传统琴弦,指尖轻触感应按键便能流淌出专业级旋律。这款产品出自基地孵化的未来星球公司,创始人将工程学背景与对音乐的热爱相结合,让科技与艺术在指尖共振。“我们鼓励创业者打破边界,就像这把吉他。”基地负责人说。据了解,XbotPark机器人基地自2014年落户松山湖以来,已孵化超140家硬科技企业。这些曾蜗居在基地实验室的初创团队,如今已成长为行业的新星企业。

  从开发者村的数字化协同到XbotPark的硬科技裂变,松山湖的创新密码正在显现:当碧波荡漾的生态本底遇上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当华为的技术根系与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交织,这片土地正孕育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无限可能。

  从“筑巢引凤”到“群星璀璨”的生态赋能

  在潮州三环集团的采访现场,不同代际的科研人员均表达了强烈的归属感,生动诠释了广东产业创新与人才生态的深度融合。作为深耕材料领域五十载的龙头企业,其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密码之一正是对人才的战略投入。

  “集团提供行业领先的薪酬待遇,潮州也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在这里工作、生活很幸福。”MLCC事业部“95后”青年博士朱霨亚的感慨颇具代表性。除了做好安居、乐业、文娱等“关键小事”,潮州三环集团建强人才科研平台,已设立人才驿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真正把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

  这种产才融合模式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也有着不同维度的实践。研究院引入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的资源,一批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以全职、兼职等方式参与建设,吸引谷歌、华为、阿里巴巴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的骨干加入团队。研究院现有人员324人,三分之一的人员拥有博士学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占比20%,青年科技人才占比70%。作为立足大湾区战略需求的创新载体,研究院通过“全球资源嫁接+本土场景孵化”,构建起国际化高端人才高地,为广东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注入人才活水。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岭南荔香溢满枝头 智造硕果缀满湾区 2025-07-05 2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