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许真学
“没想到玻璃还能这么‘卷’!”安徽省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研发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能屈能伸”的特性令在场记者们啧啧称奇。
6月30日—7月6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安徽,见证了一个农业大省的华丽转型:在合肥蔚来工厂,智能机械臂精准作业;宿州算力产业园内,数据流奔腾不息;蚌埠“中国传感谷”中,机器人翩翩起舞;滁州储能基地里,绿色能量持续涌动……这片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土地,如今,正以创新为笔、科技为墨,在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赛道上,书写着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发展新篇章。
智能引领,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
在合肥市蔚来先进制造新桥二工厂,80%的制造场景实现AI智能决策。这座被誉为“新一代汽车智造工厂样板”的超级工厂,不仅实现了车型配置的柔性化生产,更以9900余件专利构建起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的“蔚来技术全栈”,让中国汽车在“芯”“魂”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与蔚来的科技突破相呼应,江淮汽车与华为携手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同样令人瞩目。智能机器人构建的全自动化产线,每秒采集30万条数据的工业数据模型驱动引擎,让焊装环节实现15种钢铝连接方式的微米级工艺。尊界S800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台,不仅填补了中国超豪华车市场空白,更打破了百万级豪车市场被外资垄断的格局。
从合肥华霆动力以二手点胶机艰难起步,到如今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专利量国内领先;从全柴动力1949年点亮柴油机工业的火种,到建成“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安徽企业一次次以技术突破不断打破发展天花板。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本地研发核心技术车型占比超60%,科技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胜势。
创新驱动,新兴领域开辟“新蓝海”
在滁州经开区的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抓取磷酸铁锂正极片进行装配。
作为国内领先的储能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合储能拥有从单晶硅棒、电池到高质量组件、系统安装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以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升设备运维效率和精准度。
与此同时,合肥骆岗公园的上空,合翼航空运营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正轻盈穿梭。从城市飞行体验到Air Taxi模式的空中交通,从600米高空灭火的消防应急服务到无人机编队的空中秀,合翼航空构建的低空经济“超级场景”让合肥站在了全球低空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的最前沿。
在蚌埠市“中国传感谷”,从惯性传感器到光学MEMS器件,这里为汽车电子、高端装备植入“中国芯”。以芯动联科、希磁科技为龙头,蚌埠已形成涵盖材料供应、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的全链条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成为全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之一。
在商业航天领域,蚌埠凌空科技生产的航天级防热产品能抵御2100℃高温,为火箭及高速飞行器提供关键防护。蚌埠聚焦“箭、星、端”产业链,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商业航天产业制造中心,实现了从“零散配套”到全产业链布局的跨越。
新材料领域,蚌埠更是书写着“从0到1”的突破。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研发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丰原生物建成全球首条1.5万吨/年秸秆制糖产业化示范线,让生物基新材料走向世界。
科技赋能,协同发展凝聚“新合力”
走进宿州市算力产业园,4万平方米的数据机房内,5000余个机柜高速运转,15P超算算力与2500P智算算力交织成“东数西算”战略的“宿州解法”。双回路110kV变电站与4.3万公里算力通信网络构建起“电力+网络”黄金保障,使宿州至上海单向时延小于5ms。
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链,科技研发体系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日趋紧密。目前,宿州市种子持证企业175家,居安徽省第二。每年选育的国审省审农作物品种近100种,小麦省审品种占全省的1/3,每年均有优异品种入选国家级主推品种。萧县、砀山辣椒制种量占全国总量近1/3,占据全国辣椒种子市场的半壁江山。
安徽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当地“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力的生态创新。据了解,合肥市组建汽车相关投资基金16支超600亿元,建成充电基础设施28.2万台;宿州市布局新能源装机规模523.45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73.47亿千瓦时,为算力中心提供充沛的绿色能源;蚌埠市设立“亲商助企”服务专班,构建“链条招商+基金投资+人才引育”体系,推动产业聚链成群。
从一颗芯片的突破到一条产业链的形成,从一项技术的创新到一个产业的崛起,安徽正以澎湃的创新活力,在多个领域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