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革命年代里她敢为﹃英豪﹄的一生

■ 杨丛换

  《春晖》中,葛健豪用自己勇敢迈出的每一步,回答了在新旧交织的年代里,困扰着许多女性的命题——即便被囿于狭小的家庭之中,但只要心中的觉醒之火被点燃,女性也能

  ■ 杨丛换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女性还被封建伦理束缚的年代,我们能否想象,一位小脚妇人不仅曾经决绝地写下“休夫书”,并在年过半百之时带着儿孙三代人留学欧洲?

  这并不是传闻或想象,而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女革命家葛健豪真实的人生。1865年,葛健豪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她从封建家庭的少奶奶,逐渐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以女学教育剖开封建礼教,在暗夜中奋力追寻自由与平等的曙光,影响着儿孙三代,被称誉为20世纪“惊人的妇人”。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春晖》便聚焦这位传奇女性葛健豪的人生经历,以质朴细腻的叙事,勾勒出女性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矢志奋斗的生命图谱,带着观众共同回望、致敬她的觉醒之路。

  葛健豪的一生无疑是近代女性精神解放的缩影。她原名葛兰英,虽自小饱读诗书,但仍然被囿于家长指定的婚姻。剧集的开篇,便将镜头聚焦于1899年一次惊世骇俗的“休夫”之举——长子蔡麟仙因无钱医治而离世带给葛兰英的悲恸尚未消解,丈夫蔡蓉峰沉溺赌博、抽大烟并妄图纳妾的行径,更是再次击碎了葛兰英对家庭的幻想。她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毅然决然地写下“休夫书”,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荷叶镇的娘家。这一果敢之举,是对“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的惊人挑战。

  封建礼教对葛兰英的指控如汹涌潮水袭来,蔡蓉峰捏着休书怒吼“大逆不道”,母亲和好友黄婶也不约而同地摇头叹息,老族长更是痛喝其为“奇耻大辱”。直到同乡秋瑾的声音穿透人群——她称赞葛兰英的休夫之举是为天下女人做了表率:“这不是荷叶镇的耻辱,是荷叶镇的骄傲!”演员以生动的身体语言呈现出葛兰英复杂的心路历程:从递交休书时的决绝,到面对指责时的惶惑,再到听到秋瑾话语后重新挺直脊梁的坚毅,每一个细微的表情与动作变化,都让观众听见封建枷锁一点点碎裂的声响。

  与女革命家秋瑾的交往,是葛兰英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女性间的彼此支持与改变,亦是《春晖》中最为动人的情景。秋瑾的夫家离葛兰英的娘家不远,葛兰英佩服这位“巾帼奇人”,常去拜望。曾经,秋瑾婚礼上的红盖头,已在葛兰英心中埋下觉醒的伏笔。秋瑾打破男女不平等、女性受压迫的传统,坚决不让别人称呼自己为“王家少奶奶”,并决定不盖红盖头,让宾客都能看清自己的脸。秋瑾拨开的,不仅是一块象征封建束缚的红绸,更是长久以来蒙在葛兰英眼前的迷雾。她的话语犹如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逐渐荡漾开来。在得知秋瑾英勇就义后,葛兰英在悲痛中彻悟,秋瑾的理想是——唤醒更多沉睡的灵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去除剥削与压迫,为一个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世界而奋斗。

  在变革的时代,先进女性的思想如同火种,一旦播撒便有燎原之势。为了继承秋瑾的遗愿,葛兰英投身于教育事业,创办女校,开设国学、缝纫、刺绣等课程,希望世间女子都能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实现自立,去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当镜头聚焦于蔡畅奔跑时扬起的裙角,画外音里反复回响着“爸妈给你一双大脚,让你走天下”,喊出了葛兰英对女儿活出自由人生的期许,也喊出了所有被束缚的女性走向广阔天地的渴望;当葛兰英带领女学生们把缠足布抛向欺男霸女的乡绅,翻飞的白布像一群终于挣脱牢笼的白鸽……那些被封建礼教捆绑的愤怒,都化作了葛兰英改名“健豪”时的铿锵——“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反封建的英豪”。

  中国古典诗词中,被比作“春晖”的母爱,常常指代温柔慈爱、甘于为家庭奉献的母亲。而葛健豪赋予了“春晖”不一样的意义。如果说秋瑾对葛健豪的影响,是剧中女性互助的高光时刻,那么葛健豪对孩子们的教育,无疑是她对传统亲情与母爱的重塑。对她而言,母爱绝不仅仅意味着温柔的照料,更在于做一个有主见、有眼界的母亲,带着儿女们走向更广阔、更光明的世界。1913年,葛健豪变卖嫁妆带着全家去省城接受教育。54岁时,她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带着儿孙三代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首位留学欧洲的小脚女性,也是1600多名留学生中最年长的一个。她的三寸金莲,一路上艰难地行走、打晃,她脚下的疼痛,隐喻着整个民族从封建落后走向现代文明的阵痛。但正是这双小脚,一步一步地丈量出了从黑暗到光明、从旧社会到新世界、从三从四德到独立自由的漫长距离。在法国,葛健豪以惊人的毅力学习语言,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做刺绣来补贴家用。葛健豪的家成为中共旅欧支部的重要据点,她培养出的儿子蔡和森、儿媳向警予、女儿蔡畅、女婿李富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剧集并没有止步于描画葛健豪人生的传奇性,而是把人物的命运放在更宏阔的革命历史维度中去,将她与家人为革命事业的奔走与牺牲真实地呈现出来,通过儿女们的故事支线,使观众深深感受到革命事业的不易与伟大。她的二子蔡林蒸、三子蔡和森和儿媳向警予,都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毛泽东尊称她为“蔡妈妈”,并在她去世后为她题写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饱含着无尽的敬佩。葛健豪以伟大的母爱构建起在那个年代难得一见的家庭关系,为革命力量的孕育提供了温暖而坚实的港湾,让革命精神在亲情的血脉里流淌。

  在剧集中,葛健豪用自己勇敢迈出的每一步,回答了在新旧交织的年代里,困扰着许多女性的命题——即便被囿于狭小的家庭之中,但只要心中的觉醒之火被点燃,女性也能走向新世界,也同样可以与男子比肩,成为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的力量。

  葛健豪一针一线绣出的,不只是家庭的温暖,更是支撑她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理想。她用小脚探索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存之路,更是所有旧时代女性的未来之途……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葛健豪的故事,仍在《春晖》中继续。每当片尾曲响起,那些油灯下的剪影、路边的深情凝望、学堂里激昂呐喊在画面中渐渐显影又慢慢淡去,葛健豪的人生与信念,却已在观众的精神世界里投下永恒的光。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看点 5《春晖》:革命年代里她敢为﹃英豪﹄的一生 ■ 杨丛换2025-07-10 2 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