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00后”观众天然不解“为何弟弟就能优先”时,我们已经看到,千年暗流终于遇见新的“河床”。而“朱丹事件”引发的讨论也证明,通往平等的路,就在习焉不察的偏见被看见、被说破、被纠正的每一次发声中。
■ 莫兰
主持人朱丹,近日又一次被自己的言论推上风口浪尖。
在综艺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五季中,朱丹将鸡汤中仅有的两个鸡腿分给了25岁的周翊然和28岁的董思成,称“弟弟们长身体”,而21岁的女嘉宾欧阳娣娣只得到翅尖。面对宁静“是否更爱男孩”的质问,朱丹坦然承认:“有一点。”
这场看似琐碎的“鸡腿风波”,瞬间点燃舆论对朱丹“重男轻女”的声讨。尽管朱丹熟练地迅速“滑跪”道歉,网友却不买账,并翻出她过去“把女儿当保姆”的诸多不当言论加以鞭笞,负面评价攻陷了评论区。
其实,鸡腿不只是鸡腿而已。拨开表象的喧嚣,不难发现:朱丹的言行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深藏的文化沉疴。网友的评论之“剑”,靶子不是这面镜子本身,而是指向朱丹潜意识里的文化偏见。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一只鸡腿的价值,远超出其营养本身——就像“整个部落辛苦一天打到的唯一一只兔子”,它通常代表着一个群体中最好、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朱丹在分配时脱口而出的“被看重的人都吃鸡腿”,无意间暴露了她脑海里的传统分配潜规则:优质资源向男性倾斜,是无需解释的“天然法则”。以前叫“汉子吃白馍,女子吃黑馍”,如今则披上了“冠冕堂皇”的借口——“需要长身体”,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遵循的是同一个底层逻辑:男性的需求永远具有优先权。只不过,“长身体”的借口用在成年人身上未免过于拙劣,颇有几分黑色幽默。
这种分配模式在朱丹的育儿观中亦得到闭环印证。她让6岁女儿与3岁儿子同班,赋予女儿“带弟弟上学、喂饭、教学”的责任时,自豪地宣称“姐姐抱弟弟像妈妈抱儿子”。无论朱丹如何“分辨清白”,网友都无比清醒,一句话直接挑破真相:“混龄教育没问题,但让姐姐‘像妈妈一样照顾弟弟’是什么鬼逻辑?”
事实上,“对不公不能忍”的年轻人,当时就拍案而起了。36岁的男嘉宾王彦霖当场反驳朱丹:“我女儿不能这么累。”新旧两种价值观,这一刻在镜头前剧烈相撞——一种是“长姐如母”的叙事,将女性工具化为照顾者;另一种则是“平等育儿”理念,捍卫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权。
有意思的是,前者的“代言人”偏偏是女性,而后者的“发声人”却是男性。这说明,“女性驮起全家”的牺牲思维在年轻一代中早没了市场,即使是“可能受益者”的男性,思想也在发生转变,能够温暖地与女性共情,坚定地站在了陈旧思想的对立面。
冷静梳理这些令人不适的言行,可以发现,朱丹或许并非刻意宣扬“重男轻女”思想,但暗流之所以为暗流,恰因其裹挟着无意识的惯性力量。
朱丹成长于浙江农村传统家庭,儿时的经历使其内化了“男性需优先照顾”的传统逻辑。长大后,即使她已经凭借自身努力出人头地,跻身一线主持之列,偏见的土壤上开出平等的花并非易事。所以,她活成了一个矛盾体:既参与《浪姐》倡导女性独立,又在综艺中践行“男性优先”的旧秩序;既享受“贤妻良母”的社会赞美,又渴望职业女性的价值认同。
这种内心“天人交战”“拧巴而不自知”的观念缠斗,让朱丹每一次无意识的“爱男”言论,都会引爆猛烈抨击。她越“浑然不觉”,公众越痛心疾首。并非对曾经的受害者不宽容,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担心重男轻女环境成长的女性成为母亲后,很大概率会重复相同的模式。因为当她夸赞女儿“懂事、能扛事”时,其实是用赞美绑架童年,将牺牲美化为勋章,就像母亲从前夸她一样。创伤的代际传递,会如同一环环镣铐,锁住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翅膀。
此次的“风波”虽然“硝烟弥漫”,却也并非全然消极。它意味着社会对性别偏见的审视,已从财产继承、升学机会等显性领域,延伸至分配习惯、育儿方式等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这种转变印证了平等意识的深度觉醒——当年轻一代看到28岁男性获得鸡腿时脱口而出“2024年了还搞这一套”,说明进步正发生在认知神经的最细微处。站在这个角度看,争论是必要的,因为它激发反省,点燃思考,是改变的前奏。
诚然,这场始于鸡腿的争议终将淡出热搜,但它照见的深层困局值得我们长久关注:当王彦霖们已用“我女儿不能这么累”划清界限时,朱丹们仍困在传统母职与独立女性的拉锯战中。从“长身体”的荒诞托词,到“异性相吸”的扭曲逻辑,每一句“辩解”都是一记惊雷,警醒我们:真正的平等不是给予女性鸡腿,而是拆除那个需要他人批准才能获得鸡腿的隐形规则。
令人欣喜的是,今天,当“00后”观众天然不解“为何弟弟就能优先”时,我们已经看到,千年暗流终于遇见新的“河床”——那里没有朱丹“乖女孩才配得到爱”的卑微叙事,只有无关性别的坦然与尊重。而“朱丹事件”引发的讨论也证明,通往平等的路,就在习焉不察的偏见被看见、被说破、被纠正的每一次发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