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十年时光,在田野上书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更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帝架桥上有栖凤

■ 解黎晴

    帝架桥 图片由作者提供

  ■ 解黎晴

  架桥镇,这个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北部的秀美乡镇,得名于一段流传300多年的皇家佳话。清康熙年间,皇帝微服南巡至此,见此地溪流纵横,港汊隔绝,黎民晴耕雨读、水陆通达不便,于是号令地方官员修建木桥。“帝架桥”之名由此而来。如今,这里已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镇,辖内的栖凤山、即是华夏国宝——皿方罍的发现秘境,马头山、官坊湾等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一

  沿着逶迤宛转的315省道从桃源县城一路驱车向北。当穿过一座雕刻着皿方罍青铜器标本与展翅凤凰的古风牌楼时,桃源文化名流田建忠、胡先林先生创作的“问鼎千载,悠悠文脉呈方罍;栖凤一山,袅袅香火绕梧桐。”和“一皿方罍,远古仙源余旧迹;千年开埠,今朝敝邑赋新文。”的楹联便涌上心头。不禁期待,现在的架桥镇的模样。

  凤山新时代文明广场上,“一心跟党走,幸福万年长”10个红地黄字格外醒目。广场的“三面墙”别具特色:“学子墙”张贴着自恢复高考以来从栖凤山走出的180余名本科以上学历者的照片,其中6人考入清华、北大,3人留学海外,20余人就读于双一流大学。这面墙不仅是学子个人的荣耀,更激励着无数农家子弟奋发图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笑脸墙”,张贴着132位父老乡亲的照片,他们笑容灿烂,有的微笑,有的憨笑,有的畅笑,每一种表情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热爱。正如桃源女诗人张惠芬在诗中所写:“这是新时代农民的笑,是镰刀斧头旗帜照耀下山村的笑,是中国乡村巨变时山河大地的笑。”

  而“英烈墙”则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徐才益、徐才英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奋起抗争。徐才益出身贫苦,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与农民运动、领导武装暴动,在徐溶熙苏维埃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徐才英同样投身革命,协助兄长领导游击队与敌人作战。兄弟二人在多次战斗中英勇无畏,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然而,1928年红色政权遭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徐溶熙苏维埃政权不幸失败。徐才益被捕后坚贞不屈,于1929年英勇就义;徐才英在突围中重伤牺牲,头颅被残忍示众。他们的事迹彰显了桃源共产党人敢为人先、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为湘西北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如桃源文士孙文斌《诉衷情令・凭吊徐才益墓》所云:“黄埔志士挽长弓,欲破旧苍穹,满门烈斗不止,血染故乡松。”

  ……

  二

  在烈士们用热血浇灌的土地上,如今的栖凤山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阡陌之间,土地黝黑,绿叶滴翠,千万亩油菜花肆意绽放。沿途风车水车旋转,桃花、梨花、山茶等竞相开放,农家庭院里鸡犬相闻,老人闲坐,稚子嬉笑,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而伫立在基隆水库堤下的农业科技实验园,将新技术新品种在“田间课堂”开展试验示范,让农业科技的春风在桃源大地劲舞飞扬。

  花海外围,依山而建的两幢现代化建筑遥相呼应,一幢是还未完工的气派民宿,一幢便是占地面积4880平方米承载着架桥这方山水憧憬希望的现代农业科普中心。大门廊道,棚架上千万条紫红黄绿相间的纤长锦屏藤气生根,洋洋洒洒地悬垂而下,俨然“一帘幽梦”。掀开这道如梦似幻的植物帘幕,种植大观园、水培迷宫、鱼菜共生馆、热带水果区便一一出现在眼前。

  科普中心既是农学科普宫,又是户外亲子园,更是师生实践地。近两年,有许多学生来此游学、研学。学生们在对植物观察欣赏的过程中,种下了人生成长、开花、结果的愿景,开阔视野的同时,也打开了诗与远方的憧憬之门。

  感受着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气息,“党建引领+双网共治”的数字乡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又引起了我的注意。依托常德市“云”党建整合资源,架桥村建立了一张覆盖村域实时监控网络,在构建农村基层全域监控、智能预警、及时响应、高效互动体系的同时,融入亲情人情与共情,将交通要道、进山路口、水库堰塘等重点方位划设“电子围栏”,只要有人触碰预警装置,指挥大厅立马应急响应,网格员迅即来到智慧大屏前实时监控画面,一阵风起,吹来田野“云”广播的消息:“您已进入危险区域,请马上撤离。”提醒避险,并电话劝离,从根本上防患突发事件的发生。

  “云”网不仅是一张安全网,更是一张温情网。2022年正月初七,很多从外地回家过年的村民们满怀眷恋和不舍,准备启程外出务工,有的在屋场整理行囊,有的在家门口与亲人道别,有的肩背大包手提小袋在公路边等车。利用“云”网开展常态化巡查时,发现这一幕幕的东门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海华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将“云”广播打开。《常回家看看》的音乐响起,整个村子弥漫着浓浓的温情,连那些硬汉也热泪盈眶。曲毕,社区微信群里炸开了锅。“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无论走多远,永远记得家的方向。”“感谢贴心的社区领导,一曲暖人心。”让稚子幼童远离溺水,为独居老人伸出援手,这张网让外出务工者记住了乡愁,也留下了乡情。 

  三

  东门桥的风裹挟着油菜花香,轻拂着闫洋华、白建新夫妇的脸庞。这对“80后”夫妻并肩漫步在他们亲手打造的金色花海中,绽放的油菜花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对新农人奋斗精神的礼赞。望着眼前美景,两人沉浸在赏花与收获的喜悦中,思绪也被拉回到十年前返乡创业的时光。

  闫洋华是河南姑娘,十多年前,她与在沿海打工时相恋的桃源小伙白建新步入婚姻殿堂。有了孩子后,夫妻二人决定返乡创业。当时的东门桥,留守老人居多,大量田地荒芜,与白建新记忆中繁花似锦的故乡相去甚远。尤其是那片承载着他童年与青春记忆的油菜花田,更让他心生眷恋。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振兴乡村的决心,夫妻俩踏上了承包土地种植水稻和油菜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他们仅承包三五十亩田地,依靠经验丰富的父亲指导,采用人工与简单小型机械作业。天未亮,一家人便已在田间扯秧,只留一人照料孩子、操持家务。黄昏降临,几人的背影才会慢慢消失在苍茫暮色里。秋收时,正是播种油菜的季节,他们就更是忙碌。春末夏初收割油菜时,全家顾不上吃饭,顶着烈日劳作,汗水浸透衣衫,皮肤也被晒得黝黑。遇上暴风雨突袭,抢收抢运的紧张时刻,更是惊心动魄。但每当看到颗粒归仓,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甜蜜的满足。

  经过十年的不断摸索与辛勤耕耘,闫洋华和白建新将承包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他们驾驶农机科学种植,实现水稻和油菜轮作,并联合返乡青年成立合作社,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变成了希望的田野,奏响了一曲曲丰收的乐章。

  远处传来游客的欢笑声,又一批情侣漫步在花海中。他们或携手同行,或依偎低语,尽情享受着田园之美。闫洋华拿起单反,定格下这些美好的瞬间,仿佛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虽然辛苦,但田园生活有滋有味,空气清新又自由!”闫洋华谈及农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此时,桃红李白,漫山茶香,跑马岗山岭茶园在春风中散发出青翠的诗意,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如金色画卷铺展。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飘荡着一垄又一垄油菜花香醇的气息,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燕子衔泥啄春,游客们陶醉在美景中,或拍照留念,或静静欣赏。

  ……

  “我的家乡,在架桥嘞……”《我们都是架桥人》的歌声在田野间回荡,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也唱出了闫洋华、白建新夫妇以及所有架桥人的自豪与希望。他们用十年时光,在田野上书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更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什刹海 6帝架桥上有栖凤 ■ 解黎晴2025-07-10 2 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