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砖瓦房、卵石巷道、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淅沥的小雨滋润着青青石板路和斑驳的青砖墙,让人不禁怀疑是否游弋在古老的国画中。
■ 廖辉军
一
山高林密,碧水潺潺,青砖黛瓦,古韵悠悠。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城沿106国道东行30公里,经横石古街,过九宫山门,便是念想中的静卧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下的周家大屋了。华中避暑胜地的千年毓秀,似乎都沉淀在了这片山水之间。
在景区入口处抬头望去,对面百丈悬崖上“九宫揽胜”四个摩崖大字熠熠生辉,显得庄重而神秘。经过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眼前绿竹成林,脚下清波翠浪,蓦地想起明代咸宁才子孟养浩《九宫山记》中的诗句“独对仙峰做敬亭,万山深处竹枝青”,竟与此刻景致分毫不差。
周家大屋四周环山,三面环水,面对笔架山,背靠青龙山,南侧是百丈悬崖,布局以主祠为轴心,呈棋盘格状横向排列,大致对称。屋前檐后,林木成荫,仰可观青山,俯可听流泉,可谓门前鸳鸯水,世外有桃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伫立在空旷的屋前广场,正前方是周氏祖祠,大门上“赤壁遗风”格外醒目。山风拂过,仿佛听到当年三国赤壁之战的呐喊声。周瑜率领水陆大军大败曹操百万之师的壮阔场景如在眼前。这座始建于乾隆戊戌年(1778年)的古宅,由东吴大将周瑜后裔同统万公举家迁徙于此兴建,至今已有240余年的历史。从这世外遗风中不难想见,当年周瑜在荆楚大地的赫赫威名,赤壁破曹操,嘉鱼娶小乔,何等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如此想来,周氏后人在通山建此周家大屋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九宫山一游,必到周家大屋。这座声名远播的古宅,倒让人渐渐淡忘了它所在的中港村。周家大屋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全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构成,内建有厢房、祠堂、小姐闺阁,大小房间共132间,48个天井,屋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更令人称奇的是,大屋设有三座大门:中门为秀门(秀才之门),左边为丁门(人丁之门),右边为财门(财富之门),有读书上进、人财兴旺之意。查阅族谱发现,虽然大屋历史上只出过几位秀才和乡绅,但如今住在秀门两侧的人家,几乎每家都培养出了大学生、硕士或博士;财门附近的住户确实是周家大屋最富裕的群体;而住丁门周边的家庭则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从创建人周派五开枝散叶至今,大屋已居住着22户105位周氏后人。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家大屋就是周氏家族血脉与文化传承的见证。尽管许多房屋如今已空置,但它永远活在周氏族人的敬仰中,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二
走进大屋,可见主祠内摆放着一顶红漆花轿,相传是大屋开山鼻祖周派五所留下,三房祖婆就是用这顶花轿迎娶回来的。往后,周家大屋的青年男子迎亲都得用这顶轿子,已成铁律,没有人敢破。
那一刻,看着古朴的迎亲花轿,我的眼里瞬间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大屋的花轿队一路吹吹打打,将新娘迎进家门口,卸了轿门,牵轿娘牵出新娘走进喜堂。繁缛的拜堂仪式结束,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
令人更感兴趣的莫过于屋内48个大小不一的天井。这些精巧设计既通风采光,又取“四水归堂”的聚财之意。这时我不由得思量,过去那些头戴妆饰、裹着小脚的大屋女人们,是否也曾在此仰望一方蓝天?
说起来,我与周家大屋颇有渊源。通山本有南北两处周家大屋,均为周瑜后裔所建。南宅,也就是九宫山下中港村的这处。北宅,坐落于我的乡下老家厦铺镇厦铺街,虽然两地距离不过50公里,然而时代变迁,命运却截然不同,南宅隐于深山得以保存至今,北宅却毁于战火。
据传,北周家大屋规模更为恢宏,建于明末清初,占地数十亩,36院、64井、81巷,300余间房舍错落其间。整个屋场以连襟形式连成一块,大屋中有大院,院中有天井,天井中有通巷,通巷中有内屋,木雕石刻精美绝伦,奇花异兽栩栩如生。高墙深巷如迷宫般,生人入内常迷途难出。大屋当中,各家各户都有单独宅院、精雕阁楼和花纹门窗,随处可见建筑上精美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包括墙体绚丽的彩绘、壁画,一一体现了中华古代建筑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之精华。
因一份非同一般的乡愁,2020年我以周家大屋为原型,结合家乡木雕艺术,创作了中篇小说《雕王》,试图通过文学形式再现历史风貌,同时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现如今,这座承载着周氏优良家风、融合南北建筑特色的周家大屋,正逐渐实现着我的愿望。作为九宫山景区的重要文化地标,它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还被湖北省作家协会设为文学创作基地,并且随时恭迎八方游客来此住民房,赏民歌,吃农家饭,尽情徜徉山水之间,享受农家乐趣。
三
青砖瓦房、卵石巷道、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淅沥的小雨滋润着青青石板路和斑驳的青砖墙,让人不禁怀疑是否游弋在古老的国画中。令我欣慰的是,通山许多古民居群落经过修缮,既重现了历史风貌,又留住了浓浓乡愁,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年轻一代在成长中铭记那些渐行渐远的时代印痕。
作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通山众多古民居中,以“大屋”为名的,唯独只有周家大屋了。倘若探访,三五人足矣,人多则嘈杂,倒惊扰了大屋的宁静平和;人少又难免显得寂寥,当一个人走进幽深昏暗的廊道里,青苔绿藓,清风拂面,仿佛时间已凝固在过往的岁月里。
此时,站在院内的过道,凉风习习,倍感惬意,酷暑立消。这自然的清凉,绝不是现代空调所能比拟的。同行的友人解释道:这叫过堂风,古建筑特有的自然通风。他怕大家不理解,接着开玩笑地说起典故来:在《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有这么一段“此时要出去,亦不能了:南北俱是大墙,要跳也无攀援。这屋内又是过堂风,空落落的。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另外《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记载“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笑道:‘这里过堂风,倒凉快,吹一吹再走。’”这里面描述的情景形同现在,如若细细品味,此刻情境竟与书中描写如出一辙。继而猜想,说不定这周家大屋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建筑如书可阅读,老屋似人有温度。周家大屋在中华建筑史上虽算不上“大家闺秀”,既非名士官邸,亦非豪门私宅,却如“养在深闺”的璞玉,闪耀着民间建筑和民俗文化的耀眼光芒。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老宅,默默记载着历史兴衰,见证着时代变迁,留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岁月印记。
此刻,我身处周家大屋,总能泛起别样的情愫来,不由得怀念起曾经年少时,我就住在这样的老屋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观天井斜阳,听屋檐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