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江西迎来活力迸发新图景

乡愁有了新载体 产业插上科技翼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旭 陈晓冰

  于都河畔,湍急的水流似在讲述那段难忘的红色历史;八一大桥,奔袭的车流已然勾勒出一座城市蓬勃生长的脉络。

  这里是江西,红色精神滋养的土地之上,如今正涌动着发展的活力。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江西吉安、赣州等地,领略革命老区的红色魅力,感受活力江西的昂扬之气。

  古村焕发新生机

  吉安,古称庐陵,千年古村钓源村,正坐落在这里。

  历史上的钓源古村交通便利、物阜民丰,村内有150栋明清赣派建筑,更种植有2.6万余棵古樟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古村一度“落寞消沉”——年轻人外出打工,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被当作仓库甚至被废弃……“以前村里的垃圾有的丢在池塘边,水也被污染了,路都是泥巴路。”采访中,有村民提起过去的钓源古村,言语间满是遗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钓源古村不愿掉队。转机发生在2021年,吉州区引入新的运营主体,对古村进行重新运维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这座千年古村落带来了新的生机。

  当地政府将全村150栋古宅集中收储,进行租赁流转,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村民增加收入。成立村企合作社,让村民通过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共享发展红利。古宅村民由此户均年增收4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加30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古村景区“盘活”后,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村妇联主席彭月红成了古村景区的一名讲解员,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仅去年一年,就有27名年轻人回到了古村。

  活力涌动“新古村”

  如今的钓源村,不仅承载了当地村民的“乡愁”,也承载着外来游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活力涌动的“新古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走进位于吉安市的泰和乌鸡小院,一只只羽毛纯白的乌鸡正在林间悠闲散步,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每一只乌鸡都有一张独特的“身份证”。

  历史悠久的泰和乌鸡虽然营养价值、经济价值高,但它生长速度慢、产蛋量低,在过去,不少养殖户会选择将泰和乌鸡与其他品种进行杂交以提升鸡的生长速度和产蛋量。

  如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养殖业来说,好的品种至关重要。

  为确保泰和乌鸡的品质,近年来,泰和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合作开展泰和乌鸡保种、生态养殖工作。其中,浙江大学团队研发出了纯种泰和乌鸡分子身份证芯片,从源头保障泰和乌鸡的品质。

  如今,“泰和乌鸡”已然成为江西农业的一张“金名片”,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并进驻多个大型商超和平台,帮助2580户农户年均增收3.6万元。

  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插上了“双翼”,对此,位于赣州寻乌县深寻食品产业园的赣州巧耕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一麟深有感触。

  从一家制作泡菜的小作坊到如今“全国泡菜行业标杆”,“巧耕人家”的快速发展,正源于创新的能量。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亚硝酸盐都是制约泡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痛点,“巧耕人家”深耕多年,终于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泡菜产品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问题,成功使亚硝酸盐含量低于饮用水标准,该企业因此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市龙头企业,2023年8月,获评江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巧耕人家”也带动周边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据介绍,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江西、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省(区)12个县(市)建立种植基地36个,面积达2万余亩,辐射带动农户4500余户,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文化赋能让古村重生,到科技护航让特产增值,再到产业创新让小作坊蝶变,江西的振兴之路,既守住了历史的根脉又踩准了时代的节拍。这背后,是红色精神中“敢为人先”的闯劲在延续,是“心系群众”的初心在闪耀。当更多年轻人带着梦想回到乡村,当更多“土字号”变成“金招牌”,这片土地上涌动的活力,早已超越了地域的边界,成为活力中国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每一份坚守都通向希望,每一次创新都连接未来,红色土地上的新故事,正续写着无限可能。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乡愁有了新载体 产业插上科技翼 2025-07-19 2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