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李旭鹏 何东翰 曹思宁
西北高原,夜色如墨。火箭军某部临时来队楼前,载着某分队官兵来队家属的车辆缓缓停下,军嫂龚荩芩一身轻松地跳下车,高兴地连说两个“没想到”:“没想到,我们军属来队,半夜了还有专门的车辆接站!”“没想到,车上还给我们贴心准备了便携式氧气瓶和预防高原反应的药品!”
前去接站的孟指导员介绍,为来队家属配备内含便携式氧气瓶、抗高反药品等常备药品的“爱心包”,是分队制定的暖心惠兵举措之一。此前,他们只在临时来队楼配置了“爱心包”,但前不久,随着暖心惠兵举措再次修订,这一好做法得到拓展和前置,负责接送站的车辆里也配置了“爱心包”,实现了从接站上车到拎包入住的全过程供氧覆盖。
17条新举措是怎样来的
分队李教导员介绍,今年年初以来,分队制定下发的暖心惠兵举措已经历三次集中修订、数次动态微调。举措数量由原来的11条增至现在的17条,许多举措办法也得到了完善。
为何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三易其稿?李教导员介绍,今年年初,分队党委开展“大谈心、大家访、大讨论”活动,广泛收集官兵反映的矛盾困难和意见建议,针对性推出了《暖心惠兵11条举措》。
然而,在随后的走访调研中,他们发现一些为官兵“量身打造”的举措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比如,针对官兵“增加菜品花样”的建议,分队特意在食堂增设了“现场制作区”,为官兵现场制作面食、凉饮等食品。可一段时间下来,真正“光顾”的官兵并不算多。
“面食制作与高原实际贴得不紧,使用普通锅具烹饪导致面条口感欠佳……”“烹饪供不应求,制作区前排起‘长队’需要长时间等待,还不如不去……”在分队党委组织的座谈会上,数名官兵代表道出的实情引起党委班子的反思:想要暖心举措落地落实,必须真正“暖”到官兵心坎上。
为此,该分队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官兵代表及相关服务保障人员召开专题讲评会,查摆暖心惠兵举措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矛盾梗阻,集中研究解决方法。随着“现场制作面食提前使用高压锅压制”“重新配置烹饪厨具数量,加大供应量”等数条举措的新鲜出炉,官兵不仅品尝到了“劲道”面,更看到了分队党委为兵服务的决心。
沉到兵中摸实情
虽然分队制定的各项暖心惠兵举措已初见成效,但他们却并不满足于此。如何趁热打铁固化暖心效果?一番探讨研究后,他们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调查研究。该分队党委走进各个岗位,用真情恳谈和亲身体验摸清官兵现实需求。
分队党委一班人“第一站”就摸到了“活鱼”:李教导员在半夜两点来到大门岗亭,在与执勤官兵的交谈中发现,虽然岗亭里配置了空调供暖,但供暖效果并不理想,夜间最冷的时候,需要把空调调至最高温度,可岗亭空间狭小,空调热风又顶着脑门吹,常常是头顶直冒汗、脚心却发凉。
第二天,李教导员立即提出“为大门岗亭加设暖气片”“为哨兵配置保暖护膝”等做法,同时将这一情况上报至分队党委会,进一步明确了“暖心惠兵做法需要主动发现、主动跟进”这一要求。
从“一阵暖”到“时时暖”
“现在分队推出的各项举措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谈及暖心惠兵举措,某连战士小朱有着特别的感受。
前不久,小朱在驻地学校报名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迎来结业考核,他本想在周末利用外出时间自行前往考点,没想到分队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统计了需要参加考试的官兵人数,并主动协调上级派遣车辆,统一将考生送往考点。
与此同时,干部骨干们也举一反三,调整了暖心惠兵举措中派车接送的相关举措,在“官兵出差、休假、看病、外学等时机,由分队统一派车接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将“去驻地政府办事”“参加学历提升考试”“随军家属工作、子女上下学”等情形也一并纳入接送范围。
“来队家属入住后及时安排军医上门巡诊,检查家属身体指标。”“结合开展子女夏令营、重大节假日等时机,邀请官兵家属参加军营文化活动,帮助家属增进对军队工作、对军人职责的理解和支持。”“为考学提干人员开办‘强训班’,提供成才助力。”该分队暖心惠兵举措具体入微,分队党委数次修订完善的真情真意跃然纸上。
少数民族新战士小麦同样感触颇深。前不久,小麦的家乡人民迎来民族节日“古尔邦节”,第一次远离家乡的他,只能将思念默默压在心底。
令小麦惊喜的是,分队早已同上级协调,不仅在节日期间为他和另一名战友准备了加餐,还组织他们同家里通了电话,共享节日喜悦。分队军政主官轮流“上阵”家访,介绍他在部队的优秀表现,让家里人放心安心。小麦难掩心中感动,向组织承诺:“一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尽快成长为一名专业骨干!”
日常工作生活中,该分队常态开展“问计于兵”活动,鼓励官兵在现有基础上细想一步、深挖一层,通过增设留言板、留言簿和开展恳谈会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按照“完善细节、延伸末端”的思路,不断充实丰富暖心惠兵具体举措;定期组织暖心惠兵“回头看”,用好“一观二听三评价”,采取实际观察、座谈调研、无记名评价,时刻掌握暖心惠兵举措落实质效,视情动态调整暖心惠兵举措,让官兵真正对暖心惠兵举措可感、可信、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