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包含了能够吸引读者的因素——幽默、悬疑和谋略。”
——学校图书馆杂志
■ 陈若葵
小读者,或许你在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程式化生活时也想到过逃离吧?或许你身边也有过离家出走的同伴、同学吧?或许你也想过,有那么一天能在自己喜欢的博物馆里待上几天,体会孤独漫步在午夜博物馆是什么感觉?如果你内心也有这种欲望,就去读读由新蕾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天使雕像》吧。
阅读加油站
《天使雕像》是一本享誉世界的儿童小说,它的作者柯尼斯伯格出生于1930年,从小热爱阅读,却不是文科生,她本科和研究生时期主修化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化学老师。但是,她慢慢发觉自己感兴趣的是学生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而不是实验室中的瓶瓶罐罐。
作为教师和三个孩子的母亲,柯尼斯伯格长期观察儿童的成长需求。她发现孩子们渴望摆脱日常束缚,通过独立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书中主人公克劳迪娅“逃离平凡生活、寻找自我意义”的动机,正是她对儿童心理的细腻捕捉——希望通过冒险故事,展现孩子在探索中实现精神成长的过程。《天使雕像》中对细节的逻辑化描写,既源于她的理科思维,也体现了她从教育者视角对儿童观察力和逻辑能力的引导。
柯尼斯伯格本人对艺术和博物馆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带孩子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中丰富的艺术品和庄重的氛围,为她提供了故事的核心场景——书中姐弟俩在大都会博物馆躲避的情节,正是她对博物馆空间的想象与艺术魅力的诠释。
柯尼斯伯格对绘画也有浓厚的兴趣,她加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专门学习美术,并尝试自己画插图。
1968年是柯尼斯伯格的丰收年——《天使雕像》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而她的处女作《小巫婆求仙记》在同年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在美国,获得过多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作家不在少数,但在同一年中囊括金奖和银奖的作家绝无仅有。
它告诉我们
这是一部适合7~13岁小读者阅读的书,故事始于一场蓄谋已久的“逃离”。
12岁的克劳迪娅厌倦了家里千篇一律的生活,她每天都要洗碗、清理垃圾桶……她想做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于是就精心策划了一场“离家出走”。她选择的去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物色的同伴是她既富有又小气的弟弟杰米。在戒备森严的博物馆里,他们白天参观学习,近距离享受丰盛的精神盛宴,同时用门票存根计算三餐开销;闭馆时在旋转门开合间躲避警卫巡查;晚上睡在古董床上,就这样神奇地度过了一个星期!
有一天,他们看见许多人排队看一个雕像“天使”,传说它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但它到底是不是,却还有待认定。克劳迪娅被这座雕像深深吸引住了,她决意弄清这座雕像到底出自谁人之手。就近观察,她发现雕像的底座上刻有M字样,认为这是米开朗基罗的名字缩写,便写了一封信给博物馆。她的生命因此骤然转变,由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变成艺术奥秘的追寻者。她认为唯有得到答案,了解“天使”雕像的秘密,才是她此行的目的。
然而,他们没有丝毫线索,钱也快用光了……克劳迪娅不甘心这样平庸地回家去,她和弟弟利用最后一点儿钱,终于找到了雕像原来的主人福兰克威尔夫人。通过研究和调查,他们最终揭开了雕像的秘密,也学到了一些艺术和历史知识,对自我有了更深的认识,收获了成长。
小说的情节巧妙,引人入胜。小说前半部分写姐弟俩离家出走,在博物馆探险,节奏有条不紊;从探寻天使雕像真伪起进入悬疑情节,环环相扣。小读者从中可以品尝到两种味道,充满吸引力。
人物形象鲜明,克劳迪娅聪明、善于计划,她策划了离家出走行动,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非凡时刻。9岁的弟弟杰米风趣幽默且善于理财,负责管理钱财。两人性格互补,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书语言幽默风趣,克劳迪娅和杰米的对话充满幽默,贴近孩子的表达方式,在冲突中制造了很多笑点,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另外,这部引进版小说配有精美插图,天使雕像美轮美奂,每一条纹理都被画得熠熠生辉,能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增强阅读体验。
边读边想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儿童文学中,“离家出走”是常见的成长主题。阅读《天使雕像》,小读者能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了解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知识冒险”中感受博物馆的魅力,领略文物背后的伟大文明。
克劳迪娅提出的“每个人都应该每天学一样新的东西”的说法是对小读者很好的提醒。同时,书中的智慧老人福兰克威尔夫人的话:“我们也应该要停下来,让已经学到的东西有机会消化,有机会融会贯通,然后你才会觉得它真正进入了你的内心。”对小读者也有很好的启示价值。
另外,克劳迪娅在经历了博物馆的冒险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世界抗衡和妥协,明白每个人都可以变得“不一样”,学会勇敢和坚持,这种心灵的成长也值得小读者仔细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