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农技指导员黄芳的稻田人生

“农”情相伴17载,带富一方“稻香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黄芳在水稻田里查看螃蟹长势。 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八农场(以下简称八农场)的田野里,一架架无人机掠过碧浪翻滚的稻田,在空中进行高效的施肥、撒药作业。农技指导员黄芳这几日也把她的“诊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在种植大户孙大哥的稻田里逡巡,“眼尖”的黄芳很快发现几株受病虫侵害的稻苗,她赶紧招呼正在地里忙碌的农户过来:“大家看看这水稻叶片出现排孔破损或折叶,这是水稻二化螟幼虫危害状,今年发生程度高于往年,大家要注意区分和稻蓟马危害的症状,做到对症下药。”

  “农”情相伴17年,黄芳坚持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着八农场的每一寸土地,用精准的服务、科技的力量,照亮农业发展之路。在黄芳的带领下,当地水稻种植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从“碎花裙少女”到“农业专家”

  黄芳是一名“85后”,2009年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

  当接到八农场农技站的录用通知时,黄芳像所有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想象。她带着塞满了碎花连衣裙的行李箱前去报到,“这里不过是我职业生涯的‘中转站’,在乡村待上一年半载,积累些工作经验,然后就‘跳’到大城市的农口企业。”

  然而,报到第一天黄芳就被现实狠狠地“捶打”了一下。她回忆,拖拉机的轰鸣声震得耳膜生疼,胶鞋踩进沟渠里却迈不开腿,农户王大姐握住她的手急切地问:“闺女,俺家的水稻苗蔫头耷脑的,这可咋办?这要是缓不过来,俺孙子下学期的学费就没了。”黄芳翻遍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却发现课本上的知识根本对不上眼前发黄的叶片。

  那天夜里,黄芳蜷缩在宿舍里失眠了。“我忽然意识到,这项工作面对的不仅是农作物,更是无数个家庭的生计。辛苦劳作一年,到头来收益微薄,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曾有过的愁容。”黄芳说,“是爸爸的肩头、妈妈的锄头才有了我的笔头啊,我怎么能忘了本呢。”

  第一天的尴尬,第一天的沮丧,让这个农家女很快做出了改变。查资料、找老师、跟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请教……黄芳开展了理论和实战相结合的知识技能大恶补。

  “病害、虫子都在不断进化,狡猾得很,我们的防治措施也得及时更新,才能消灭它们。”农闲时节,黄芳就将农作物各阶段高发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技术编撰成农林简讯,发送给广大农户,至今已编撰180余篇,深受农户们的好评,大家亲切地称她“黄技术”。

  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虽然八农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分散经营、无品牌的状态,稻米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黄芳决心带领大家创建属于本地的水稻品牌。

  “祖祖辈辈种的稻子,能有啥新花样?”村民们对黄芳的想法并不支持。但黄芳没有退缩,她四处奔走,找到有大胆尝试劲头的老稻农郑大叔,动员爷俩在2017年创建了“天刚水稻种植合作社”,注册“孙郑蟹田米”商标。

  为了做好品种品质选育,黄芳多次走访天津水稻研究所、天津农科院、滨海水稻研究所等高等院所,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在本地进行试验试种,经过连续多年的田间试验和数据对比分析,她终于筛选出了适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且口感好、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

  好米产出来了,能卖出去才是“王道”。可由于市场对“孙郑蟹田米”这个新品牌认知度低,销售情况并不理想。面对这一困境,黄芳依旧不退缩、不气馁,她深入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群体消费者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她一方面主动对接电商平台,带着农户拍短视频宣传,讲解“从田间到餐桌”的种植过程;另一方面,推出小包装试吃装,带领社员积极参加农业展销会、推介会。

  经过不懈努力,“孙郑蟹田米”水稻逐渐打开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同时开发出的富硒米、稳糖米、五色米等高端产品,价格也比普通稻米高出不少,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3年,“天刚水稻种植合作社”获得唐山市市级标准化示范社称号。如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50余户,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

  助力传统农业从“新”出发

  每年三月是育秧时。田野里寒意尚浓,凌晨六点,黄芳的胶鞋已经沾满泥浆。在小戟门村集中育秧基地,她指尖轻触嫩绿的秧苗,仔细查看着盘土湿度、棚内温度。黄芳说:“这是全场6.6万亩机插秧苗培育的关键期,容不得半点疏忽。”

  “小黄,我家大棚的秧苗咋黄巴巴的一点儿生机也没有?”种粮户老韩急匆匆跑来。黄芳立刻起身,踩着泥泞穿过田埂。掀开大棚塑料布,湿热的空气裹挟着腐殖质气息扑面而来,黄芳蹲下身子拨开密集的秧苗轻触。“这棚内湿度太大,温度过高,通风不足,非常容易导致立枯病。现在大棚内的温度达到了35℃,得控制在25℃左右,赶紧通风。”黄芳一边指点着,一边掏出随身携带的pH试纸浸入盘土,“酸碱度也偏高,得赶紧勤换水。”

  这样的场景在春耕时节每天都在上演。为推广工厂化育秧新技术,黄芳从苗床平整、基质配比、播种密度到秧苗期管理,日日守护,成为农户心中最温暖的引路人。

  “传统农业常被贴上‘脏、累、苦’的标签,我想通过我多年的示范,展现农业科技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新面貌,让更多人看到农业的广阔前景与创新潜力,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现代农业,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黄芳说。

中国妇女报乡村振兴 4“农”情相伴17载,带富一方“稻香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2025-07-21 2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