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勇
7月20日,有媒体报道山西运城稷山县农村高标准公厕“只能看不能用”。据记者调查,在稷山县多个村庄,新建的公共厕所全都大门紧锁,无法使用。当地的村民表示,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21日,有关部门发布情况通报表示,确实存在此类问题,情况属实。
农村“厕所革命”事关老百姓现实利益,既是方便群众生活的民生工程,也是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工程,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定期对公共厕所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常年全天开放和正常使用”。
然而近年来,多地曝光过农村高标准公厕“建而不用”的现象。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民生工程变了味,沦为形象工程。这不仅背离建设农村公厕的初衷,造成公共资源闲置浪费,且损害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
农村公厕建而不用,归根结底是由于责任压实力度不够,使得基层对农村公厕这项民生工程不太重视,重建设轻管护,对统筹整合各方力量缺乏动力,只把农村公厕当成一项形象工程建设。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虽关乎方寸之地,却折射治理理念与执政温度。要让“厕所革命”回归民生本位,不仅要建好,还要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这既需要压实责任,强化督查考核,严格问责问效,倒逼基层政府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更需有关部门以务实举措破解建设、管理、使用中的难题。只有如此,才能让农村“厕所革命”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