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大山里的“女子法庭”

司法温度守护“幼苗”健康成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十几平方米的小屋,被一排摆满童书、玩具和母婴用品的柜子隔开,外面是心理疏导区,摆放着茶几、沙发、饮水机;里面是母婴室和儿童游乐区,不仅有洗手台、婴儿床、哺乳椅、冰箱、消毒柜等设备,还有儿童篮筐、滑梯等设施。这是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翠屏人民法庭爱心妈咪小屋看到的场景,在山区,这样的场所并不多见。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翠屏人民法庭,辖七个乡镇和两个街道,辖区人口有25万余人。因女性干警在办案过程中耐心、细致、有亲和力,更容易走进当事人内心、化解纠纷,所以自2008年起,翠屏人民法庭的干警全部调整为女性,目前法庭共8名女干警,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女子法庭”。翠屏人民法庭年平均受理案件1000多件,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家事纠纷,涉及未成年人的占20%至30%。

  2021年,为了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翠屏人民法庭的女干警将原本废弃的两间车库改造成了家事调解室和爱心妈咪小屋,父母在接受调解或出庭时,孩子就可以在小屋休息玩耍。

  近年来,翠屏人民法庭组建了由庭长方鸿雁、法官助理黄伊铃组成的“未成年人审判团队”,专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用司法温度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方鸿雁看来,农村很多家事纠纷都源于沟通的缺乏。很多家庭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由于不善言辞,加之沟通不及时,导致失望与误解。时间一长,还容易形成心结。

  “有的父母在庭审时,出于报复对方的心理,会故意带上孩子旁听,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拒绝。”方鸿雁说,与其让孩子目睹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两个人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甚至互相揭短,不如促成沟通,化解隔阂。

  曾经有一对父母因为离婚对簿公堂,在母亲的影响下,16岁的孩子内心一直反感父亲,只有要生活费的时候才会主动和父亲联系。父亲也很郁闷,觉得自己在外辛苦挣钱养家,孩子却把自己当成仇人。

  方鸿雁没有让孩子参加庭审,而是一方面单独找孩子聊天,跟他讲父亲为家庭打拼的不易;另一方面跟父亲沟通,提醒对方,孩子渴望父爱,让父亲多关心孩子。

  后来,父子关系缓和了不少,在法庭外拥抱和好,夫妻也通过沟通,化解了矛盾,挽救了婚姻。现在,孩子会经常跟父亲沟通,关系也在逐渐修复。

  受到奶茶店心愿贴的启发,内心细腻的女干警们还在家事调解室打造了一块贴满了便利贴的家言家语墙,其中有经书写人和监护人同意后公开的,还有离婚案件中孩子写给自己父母的心里话。

  “我们希望这面墙能对其他案件中的父母带来情感触动,让他们在处理婚姻关系时,能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方鸿雁说,成年人一旦有了矛盾,本应被温柔以待的孩子就成了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方。如果真的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希望能把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

  记者看到,家言家语墙上有一张心愿贴,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qian着爸爸妈妈的手回家”,并画了一幅孩子一只手牵着爸爸、一只手牵着妈妈回家的画。

  那是一对离婚的夫妻在家事调解室协商时,二年级的小雨(化名)在旁边的爱心妈咪小屋里写下的。

  可能是感觉到了爸爸妈妈即将分开,原本开朗的小雨那天也变得沉默。“爸爸妈妈只是不在一起生活了,不是不爱你了,就像有的好伙伴,发现合不来,不想在一起玩了一样。”方鸿雁很揪心,柔声安慰道。

  她还递给小雨一支笔,让小雨有什么心愿都可以写下来,小雨想了很久,在便利贴上留下了自己的心声。

  “婚姻的休止符,并不是爱的句号,孩子仍然渴望你们的爱。”方鸿雁把孩子写的便利贴拿给小雨的爸爸妈妈看。

  令方鸿雁感到欣慰的是,走出法庭的那一刻,小雨的父母如画上那样,不约而同地牵起了孩子的手。

中国妇女报权益观察 4司法温度守护“幼苗”健康成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2025-07-22 2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