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62岁的次仁旺姆给文艺队的新节目取名《幸福生活》,今年年初,她用西藏传统民间歌舞里的调,请文化馆的艺术家重新填了词,并自编了舞蹈。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这里扎念琴声悠扬,次仁旺姆正带领社区文艺队队员排练新节目。“我想用《幸福生活》这个节目,展现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次仁旺姆说。
次仁旺姆出生在距日喀则市180多公里的昂仁县亚木乡。因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次仁旺姆曾经参加过乡里的宣传队,但穷困的家境让她不得不放弃文艺梦。
17岁那年,揣着“东拼西凑”来的500元钱,次仁旺姆只身前往日喀则市区寻找货源,再背回乡里销售,她不断往返于两地,用勤劳改变了生活。
有了一定积蓄的次仁旺姆决定留在日喀则,并在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安了家。她先是在藏式街摆摊卖首饰,后来生意越来越好,便在藏式市场租下一间门面房经营民俗饰品,销售首饰、金银、蜜蜡等,“现在每个月销售额能达到上万元。”
随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次仁旺姆帮助更多人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刚开店的时候资金周转不开,是汉族、回族朋友帮我找货源、当翻译,我要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多年来,次仁旺姆资助了江洛康萨社区14户生活困难的群众累计30万元。
2008年,在社区的组织下,次仁旺姆重拾“文艺梦”,在江洛康萨社区组建了文艺队,受到广泛欢迎。近5年,文艺队连续进乡村演出达200场次,还曾受邀到北京表演。
“以前演出是骑着骡子,走乡间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次仁旺姆十分感慨,“如今,乡镇有了柏油路,文艺队的队员们下乡演出都坐汽车,演出穿着漂亮的藏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发丰富。”
作为西藏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年过花甲的次仁旺姆用歌舞表达感恩。就如《幸福生活》里所唱:“吃不愁、穿不愁,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个节目正是新时代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