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一部发布帮信犯罪司法文件

对涉案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依法从宽处罚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春霞 发自北京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长汪斌介绍,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信息网络犯罪黑灰产业链的不断升级,对帮信犯罪的打击治理难度日益增大,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执法办案面临严峻挑战。涉“两卡”(电话卡、银行卡)犯罪案件数量仍处高位,帮信犯罪职业化、跨境化特征明显,涉案人员呈现低龄化等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不够统一等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帮信犯罪的被告人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的“三低一高”特点,3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0%,25岁以下的占比为1/3。特别是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群体涉案问题突出,一些电诈、洗钱犯罪团伙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涉世不深、法律意识淡薄的弱点,蛊惑、引诱其出售、出租自己的电话卡、银行卡、支付码或者参与“跑分”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将部分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发展成为“卡头”,社会危害严重。

  据介绍,《意见》共5部分16条,对办案的总体要求、依法认定帮信犯罪、准确把握刑事政策、坚持综合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定。

  关于当前一些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涉嫌帮信犯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王鲁介绍,《意见》提出对涉案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依法从宽处罚的总体要求,设立“准确把握对未成年人等群体刑事政策”条款,规定对涉案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犯罪情节轻微的,一般应当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依法不作为犯罪处理,并规定对在校学生参照上述规定酌情从宽处罚。同时,《意见》还规定办案机关应当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做好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法治宣传教育。

  王鲁强调,对于不予刑事定罪处罚的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绝不是,也不能“一放了之,不管不顾”。“不刑”不是“不管”,免刑并非免责。要按照《意见》相关规定,做好行刑衔接工作。还要注重深挖彻查组织、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群体实施犯罪的人员,依照《意见》相关规定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中国妇女报权益观察 4对涉案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依法从宽处罚 2025-07-29 2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