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6月底,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分别遭遇了两次特大洪水,县城内涝严重。随着洪水退去,榕江县正加快灾后重建的步伐,以“感恩雄起·贵州超力量”为主题的“村超”也重新开赛。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再次来到榕江县城,探访民众灾后生活。
运转恢复,重生加速
洪水肆虐后的榕江县城里,古州镇东门街角一处长25米、坡度达45度的陡峭坡道,成为清淤的“硬骨头”。大型机械在这里无法作业,只能让一队队子弟兵俯下身躯,肩扛手抬,在泥泞中硬生生清理出一条通道。这震撼一幕被镜头定格,传遍网络,被网友和当地百姓深情赞誉为“中国脊梁”,“脊梁坡”之名由此诞生。
“脊梁坡”传递出的不屈精神点燃了全城重建的斗志。灾后重建的“榕江速度”令人惊叹,记者了解到,在贵州省内8个市(州)住建力量组团援建下,受灾最重的“村超”球场及周边迅速恢复并升级;电力部门调集1.6万余人次昼夜抢修,水厂恢复运转,电网韧性提升规划启动;中央及省州下拨的受灾补助资金95%以上精准直达,学校、医院重建争分夺秒。
穿过古州中路,米粉店主李月娟的灶台重新升腾起烟火气。“有这么多人帮我们,短短一个月,那个快乐的榕江就回来了!生意甚至比之前还好!”她朴实的言语,道出了街头巷尾众多重新开张商户的共同心声。这份信心源自八方援手和看得见的家园变化。
感恩汇聚,情暖全城
7月26日,榕江县将这一天定为“感恩日”,以最隆重的民族礼仪,迎接曾为它拼过命的恩人。焕然一新的村超球场成为欢乐海洋,“感恩雄起·贵州超力量”灾后重建感恩专场活动盛大举行。垫场赛、村超联赛、非遗美食赛接连上演,黔东南民兵队、贵州高速救援先锋足球队等特殊队伍的加入,让赛事超越竞技,成为团结奋进的象征。
在古州镇的社区与车民街道的江畔,一场由乡亲们自发组织、绵延百米的“长桌感恩宴”沿街铺开。人们自发采购物资,淘米、洗菜、切肉、炖煮……忙碌的身影中满溢着真挚。月寨村口,侗族阿婆们精心烹制的酸汤鱼热气氤氲,象征吉祥如意的五彩糯米饭甜香四溢——这是乡亲们捧出的“心尖上的盛宴”。车江二村的杨光英带领妇女们穿梭席间,仔细检视每一副碗筷:“必须摆得齐齐整整!要让恩人们都尝尝咱的美食。”这质朴的千桌宴席是榕江人民对守望相助最本真的诠释。
夜晚的“感恩大巡游”将气氛推向高潮。原计划千人的巡游队伍,现场来了超3000人!曾经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救援队员、援建工人、志愿者,以及洪灾中自发组成的“厨师队”“送饭三轮车队”“清淤扫把队”成员们在此刻重逢,欢欣鼓舞。
盛大的文艺演出以“铭记抗洪·中国脊梁·风雨同舟·希望之光·启航新篇”为主线。3分钟洪灾救援纪实短片令人动容,千人舞蹈《重生》演绎不屈意志,抗洪原创歌曲联唱激昂人心……2000多名演员用最深情的表演,再现了榕江从受灾到走向重建家园的时刻。
烟火重燃,希望启航
傍晚的“村超”球场外,才是烟火气最盛的地方。小贩们的吆喝声能掀翻顶棚:“榕江卷粉——加折耳根不?”“冰镇杨梅汤,三块钱一杯!”挤在人群里,记者被一股烤肉的油香勾着走,摊主是个戴草帽的大哥,手里的铁签子转得飞快,肉皮烤得焦脆,滴下的油珠落在炭火上,“滋”地冒起白烟。
“以前这儿就热闹,洪水后本来我还愁呢。”摊主一边说一边往肉上撒辣椒面,只见他手腕一抖,辣椒面均匀地落在烤得外焦里嫩的肉块上,看着就馋人。“结果重建队把路修得更平了,游客比以前还多!你看要吃东西的队伍,都排到马路牙子了!”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20多名食客正在等待,等不及的顾客急得直跺脚。
县商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全县超过97%的商铺、94%的餐饮店已恢复营业。
“村超不仅是赛事,更是榕江的生命线,是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重要平台。”榕江县委书记徐勃在灾后重建发布会上语气坚定。经历灾难洗礼的榕江,正以“立大志”的魄力,依托村超构建起独特的“快乐发展体系”:以快乐足球为根基,传播快乐文化,塑造快乐品牌,搭建快乐平台,最终发展成惠泽万家的快乐经济。
站在榕江的街道,满城的灯火像散落一地的星星,每一盏都照得人心里亮堂。那些在洪水里浸过的日子,那些在淤泥里拼过的力气,终究都化作了此刻的烟火气——热辣、鲜活,带着让人踏实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