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管护队在巡山过程中用手持终端记录并比对数据。 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马伟
盛夏清晨的祁连山腹地,清风带着丝丝凉意,轻抚着带着露珠的小草,朝阳照在金黄的油菜花上,泛着熠熠银光。在这片如画的草原上,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女子管护队的管护员们,开启了她们一天的巡山管护工作——她们身着冲锋衣,跨上摩托车,向林海深处出发。
“我们的管护区域不仅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流地,还涉及冰川、森林、草原等珍贵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巡山休息时,女子管护队负责人杨毛措告诉记者,“管护任务艰巨,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用坚守扛起责任与担当
青阳沟管护站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承担着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青阳沟林木生长监测、病虫害防治、火灾隐患排查、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等任务,管护员们常年坚守在平均海拔3100米的祁连山深处,日均巡护8小时,管护面积达1.58万公顷。
青阳沟女子管护队由管护站的62名女性管护员组成,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24岁。有着16年林业工作经验的杨毛措是“大姐”,坚守多年的张丽萍是骨干。她们本是随机分配至此,却意外组成了这支女子管护队。常年坚守在高海拔严寒地区的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每天天微亮,青阳沟女子管护队便带上干粮和水壶出发了,她们管护的区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但队员们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有路时开车或骑摩托,无路时骑马或徒步。
“最远的大拉洞脑片区位于祁连山深处,40公里的路程,没有信号,我们得骑马走6个小时才能到。”望着被雪覆盖的山脊,杨毛措说。
巡护路上从不缺“意外”。一次在小东索沟,队员才让什吉的摩托车刚转过弯道,三只野狼突然从灌木丛蹿出,绿莹莹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她们。“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就知道大声喊。”她拍掉背包上的草屑,接着说道,“我们三个姑娘背靠背吆喝,挥舞着树枝,狼群愣了愣,居然跑了。”
到了防火期,她们走进1255户农牧民家,和老乡们喝着酥油奶茶,把“防火经”编成顺口溜,送到家家户户。“这边群众有煨桑的习俗,所以防火宣传至关重要,冬春季防火时期,农牧民的炕头就是我们的‘第二战场’。”队员张丽萍说。
入户宣传、防火、病虫害防治、救助野生动物……尽管苦与险常伴,但没人退缩。“这是我们的责任,从未想过放弃。”张丽萍的话道出了女子管护队所有人的心声。
巾帼卫士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杨毛措是队里的“活地图”,16年的巡护生涯让她对每一道山梁都了如指掌。杨毛措回忆,去年深冬,她带着队员去大拉洞脑排查火灾隐患时,越野车在冰面上打了个滑,半个车身掉进了冰窟窿里。“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我们趴在雪地上刨冰,手指冻得像胡萝卜一样。”提及这段经历,她仍记忆犹新,“5个小时的工夫,腿都冻麻了。”最终,她们踩着冰碴儿徒步3公里找到牧民求助,回到站里时,“睫毛上的冰花都成了冰碴儿”。
这样的坚守,让青阳沟的生态逐年向好。近5年来,辖区内再没发生过重大火灾,雪豹、蓝马鸡等濒危物种的观测记录增加了60%,青海云杉的成活率提高至85%。“你看那岩羊,以前见人就跑,现在都敢在路边喝水了。”才让什吉指着远处山坡上觅食的岩羊,满眼柔光。
更深远的改变,藏在牧民的生活里。祁连县阿柔乡日旭村牧民才旦以前总在草场上偷偷煨桑,现在成了管护队的“编外宣传员”;草大板村的秀措家,把“禁牧管护”的标语绣在了门帘上。“以前觉得她们是来管我们的,后来才懂得,她们是来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提起女子管护队,才旦满脸笑容。
女子管护队的坚守和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她们所在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管护站于2022年被评为祁连县三八红旗集体,2023年被评为青海省三八红旗集体,2025年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这些荣誉是对她们不畏艰难、扎根高原、无私奉献、守护绿水青山精神的最好褒奖。
夕阳西下,队员们返回管护站,围坐在一起念巡山日记:“7月23日,阿咪东索景区无违规露营……”窗外,青山静默矗立,仿佛也在认真倾听这些“格桑花”的故事。她们以最平凡的坚守,成为祁连山最美的绿色生态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