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熊成龙一家

和美乡村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孙钱斌 姚鹏 王蓓 李雪婷

    熊成龙夫妇和小孙子合影。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摄

  走亲戚档案

  2024年11月5日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 熊成龙家庭

  喜讯捎给总书记

  这半年,我们家一直喜事不断。今年初,我的大儿子喜结良缘,了却了全家人的心头大事。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嘱托,把小家经营好,把村庄建设好。我们盼着您再来,看看更加美丽、富裕、文明的新四邑。

  ——熊成龙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孙钱斌 姚鹏 王蓓 李雪婷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11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走进村民熊成龙家,同一家人话家常、聊发展。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

  连绵的蔬菜长廊在和煦的春风中铺开片片翠绿,一丛丛怒放的春花点缀其间……草长莺飞时节,走进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一幅产业兴旺、环境宜居、生活富足、乡风文明的画卷徐徐展开。

  看着眼前的和美景象,四邑村驻村第一书记骆晓丽的思绪,不由得被拉回到半年多前那个难忘的时刻——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邑村考察,先后走进村养老服务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察看养老设施和便民惠民服务情况,了解村级组织运行和基层减负等工作,并走进村民熊成龙家中,问生产生活,讲党的政策,话未来发展。

  家访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习近平总书记,那次有机会面对面见到,真的好开心!”说起那个秋日上午的难忘时刻,熊成龙和妻子张先英依然很激动。

  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村里的养老服务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后,信步走到离村部不远的熊成龙家的家门口。

  “太惊喜了,我们赶紧邀请总书记来家里坐坐。”

  “总书记走进我家的厨房、卧室、卫生间,看得很细,问了我们平时的用水用电用气情况,然后来到客厅,与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张先英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了他们的收入情况、医疗养老情况,还有小孩上幼儿园的情况。

  “总书记又问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困难,叮嘱我们保重身体。我两岁的小孙子墩墩脆生生地喊‘习爷爷’,总书记还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轻松亲切的交流,很快化解了一家人略微紧张的情绪。

  “我跟总书记报告,家里有十来亩耕地,都种着南瓜、白菜和甘蓝等本地特色蔬菜,每亩地一年有3000多元的纯收入。我还在村里的园林苗木基地当技术管理员,家庭年收入约10万元。”熊成龙掰着手指头算家庭收入的时候,总书记听得很认真,一直微笑着点头。

  这些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向农村延伸。村民腰包鼓了、村庄富了,大家物质富足,精神也富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日益增强。熊成龙对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日子过得蛮好。”夫妻俩的感受发自内心,总书记听了也特别高兴。

  “离开时,总书记叮嘱我们一家人继续努力,把生产、生活搞得更好,把孩子培养好,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每每回忆当时的场景,张先英总觉得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

  蝶变

  四邑村是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贯连的村庄之一,每天凌晨,一辆辆满载的冷链货车都会将挂着露珠的新鲜蔬菜运往全国各地。

  “这条蔬菜长廊每年出产的冬瓜、南瓜、白菜、甘蓝等‘两瓜两菜’达21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骆晓丽对村庄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

  为了帮农户增产增收,村里先后成立了多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两瓜两菜”为“拳头”产品,发展订单农业。“无论市场上的菜价如何涨跌,农户的‘钱袋子’都能得到保障。从农户‘各自为战’到村里统筹发展,四邑村的蔬菜产业也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骆晓丽说。

  “85后”姑娘易福平是江西宜春人,2014年嫁到四邑村时,婆家还有外债。这些年,凭着勤劳肯干,科学种植,不光还清了债务,还在县城买了房和车。村“两委”看好这个朴实能干、懂行情又懂种养技术的巾帼新农人,吸收她为村里的后备干部,期望她用知识和远见带着村里人共同致富。

  说起村庄的“致富之道”,易福平认为,除了四邑村统一规划、蔬菜长廊抱团发展,还要归功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如今,我们的蔬菜种子七成都是国内自主培育研发的良种,不仅成本大幅下降,产量和品质也更稳定。”易福平说。而靠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四邑村2024年人均年收入已经接近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长到了100多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里蔬菜长廊和四邑村考察时,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易福平和村“两委”干部一直牢记在心。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支持力度这么大,我们有信心把蔬菜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春日正午的阳光洒在骆晓丽和易福平的脸上,年轻的面庞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基层减负和村里的‘一老一小’问题,不光细细察看了‘幸福食堂’,还看了村卫生室。”骆晓丽从自己的亲身感受解读,这几年基层减负贯彻落实到位,村干部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谋划村庄发展、为老百姓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四邑村常住人口42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0多名,儿童有600多名。如何守护“一老一小”成为村“两委”提升治理水平的必答题。

  2022年,四邑村规划建设了60多套设施齐全的老年公寓,免费给困难老人居住,并专门打造了养老服务驿站。针对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村党委与村民共商,办起了“幸福食堂”,本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交300元,就可以享受包含一日三餐的包月套餐。

  “幸福食堂”隔壁的村卫生室,不光有全科医生,还配有大学生村医,建了中医理疗室。卫生室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村民采取重点人群风险分级管理,感冒发热、腰腿疼痛、高血压等多发病、慢性病,在村里就可以看诊用药。

  在孩子们心中,四邑村也是快乐成长的乐园。村妇女儿童活动室开阔明亮、功能齐全,常态化开展书法、剪纸、舞蹈、游戏等各类亲子活动。村妇联牵头,以农家书屋为阵地,为家庭提供儿童托管服务。

  乡风文明、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这几年,村里以开展“家风家训亮家门”、开展“最美”评选等活动为抓手,激励更多的妇女和家庭向先进看齐,涵养和美家风,弘扬文明新风,培育淳朴民风。

  暮色四合,四邑村文化广场的唱歌队伍里,嗓音清亮的陈望喜带着村里的年轻党员们排练起村歌《十谢共产党》。这首由村民自己编写的歌曲,如今已是村里文化演出的保留曲目。

  “一谢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正风纪,支部党日显活力,引领致富奔小康;二谢共产党,精准扶贫开良方,助贫扶弱齐努力,贫困也住新楼房……”春风沉醉,歌声悠扬,唱出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也唱出了四邑村村民的心声。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和美乡村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孙钱斌 姚鹏 王蓓 李雪婷2025-08-02 2 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